文化视阈中的地域性书写——论阿来的小说创作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lxm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一九八零年代以来的社会现实和文学环境,作家们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持久的创作力开始探索新的叙事方向,中国文坛相继涌现出各种潮流、派别和热点。自八十年代开始写作的藏族作家阿来却不归属于任何流派和思潮,其三十多年的文学实践见证了一个优秀而成熟的作家在叙事和思想上能够攀登的高度。纵观阿来的小说创作,他执着于书写故乡嘉绒大地的历史和现实,从破碎的历史记忆中追溯民族文化演变的艰难历程,以一个行走于大地的看见者和文化思考者的眼光审视、反思故乡的过去和现在,在文化的差异中关注人类的生存本相和普遍命运。本文从阿来的一系列带有地域性特征的文本出发,探讨其小说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呈现出的存在样貌,进而剖析作品的精神意蕴和作家的情感指向。  第一章:文化认同姿态下的故乡“原生态”。主要从自然、文化和人三个方面分析川藏交界处的嘉绒大地独特的原生态样貌。独特的地域特征、民族身份、个人经验等因素影响了阿来的创作题材取向,书写故乡成为他呈现世界的一个窗口和途径。而从血液中携带的与生俱来的文化认同感,让阿来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惜笔力赞扬和歌颂记忆中或者现实中故乡的原生态自然、文化和人。  第二章:多重文化碰撞下的故乡“重构”。论述了阿来小说中的故乡在现代化大潮的席卷下呈现出的复杂形态。这部分主要从《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三部作品出发,通过分析社会过渡期和转型期文化的崩溃、蜕变和新生历程,呈现嘉绒藏区的现实生存图景,突出作家对原生态、精神家园、人性等层面的持续关注。  第三章:漫游诗人的理性观照和文化反思。这部分主要论述阿来对历史和现代性的理性审视和深刻反思。穿行于异质文化间的独特体验,立足于大地的漫游和沉思,使阿来在世界文化的发展格局、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中看到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以及文明、文化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
其他文献
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编码算法的三相电能质量数据压缩新方法。首先采用dq0变换转换三相电能质量数据以消除三相数据之间的冗余;然后按整数倍周期将变换后的一维电能质量数据转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王力《古代汉语》中介绍的共7组12个常见训诂术语(“曰”、“为”、“谓之”,“谓”,“貌”,“犹”,“之言”、“之为言”,“读为”、“读曰”,“读若”、“读如”)
李贽在历史上是一个特异的文化存在。作为一个“卡里斯马”式的人物,李贽的诗学思想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论文旨在考察这一内涵,及其在传统诗学和传统文化建构中的历史作
有一个人,生前善良且热心助人,所以在他死后上了天堂,做了天使。当了天使后,他时常到凡间帮助人,感受人们得到幸福的味道。  一日,遇见一个农夫,农夫的样子非常苦恼,他向天使诉说:“我家的水牛刚死了,没它帮忙犁田,那我怎么能下田作业呢?”于是天使赐他一只健壮的水牛,农夫很高兴。天使在他身上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又一日,天使遇见一个商人,商人非常沮丧,他向天使说:“我的钱被骗光了,没盘缠回乡。”于是天使
《助字辨略》(以下简称《辨略》)是一部专门研究古籍虚词的著作,书成于康熙五十年(1711),作者是刘淇。此书在中国语法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前人对《辨略》的研究可以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