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生产方式的变革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民生问题的不断显现。区别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基本民生生存需求,“新常态”经济时期的民生问题已经上升到更高的层面。社会发展,民生为本。民生问题的凸显说明我国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不完善的,所以,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应以改善民生为价值取向完善生产方式,着力解决此类严峻问题。本文在梳理我国生产方式变革历程以及分析民生问题的基础上,依据传统的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提出改善民生视角下生产方式的完善方向。生产力方面:(1)提升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以及身体素质水平,促进体力劳动者向脑力劳动者转变,积累人力资本;(2)完善劳动资料。发展劳动工具的变用性,依靠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创新驱动推动劳动工具的变用性改革;(3)完善劳动对象。缩短劳动对象的他变性转化过程以及开发它的多样性特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4)促使生产力三要素在质和量上合理匹配,整体协调发展。生产关系方面:(1)完善生产资料所有制。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尝试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推广以公众和个人为主体、以个人产权为前提基础的劳动者股份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完善和促进非公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加快非公有制企业的股份化进程;(2)完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增强对公平的偏好,对按劳分配以及按生产要素分配制度进行更深入的完善;再次分配注重相关基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发挥政府主体调节功能作用。为体现生产方式的完善以改善民生为价值取向以及研究我国民生视角下生产方式的完善程度,本文依据改善民生视角下生产方式的完善方向理论框架,构建评价体系,并选取合适的数据以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生产方式的完善进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改善民生视角下生产方式的完善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在生产力领域取得比较大的进展,但在生产关系与民生改善领域表现均欠佳。相比较之下,生产关系是三者中表现最不好的,出现较长一段时间的逆向发展状况。民生改善的表现比生产关系略好一些,但也出现过逆向发展的状况。另外,实证也进一步表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完善均能促进民生改善,生产力对民生改善的影响程度比生产关系小,所以,虽然生产力的较大进步使得民生改善出现略微的好转,但生产关系的不完善在更大程度上导致民生改善的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