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上花列传》诞生的19世纪末上海租界,社会与文化环境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开埠之后的上海已具备了近代国际化大都市的雏形,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不断丰富着正在形成的上海地域文化;另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吴越文化依然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韩邦庆以平淡而近真的手法将视野对准了西方文明强势入侵下混乱与繁荣,腐朽与现代并存的晚清上海社会,再现了世纪末上海堂子中男女交往及日常生活的种种情形,旁及商场、官场、洋场,反映了日益殖民化的晚清上海五色斑斓的都市生活,折射出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并揭示了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精神世界,成为研究海派文化及海派文学源流的重要文本。本文以《海上花列传》及其诞生的时代背景、文化环境为切入点,结合文本细读,借助史学、民俗学等学科,试图对十九世纪末近代化进程中的上海社会的文化内涵做深层次的挖掘,从青楼一角窥探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上海的风貌,以及在时代浪潮冲击下人们生活方式、意识观念的变动。这对于研究海派文化的形成、发展,包括后代海派文学的定位、成长无不意义重大。开头部分为引言,着重对学界研究《海上花列传》的领域、历史、现状进行梳理分析,指出其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进而阐释研究《海上花列传》中海派文化的目的和意义。第一部分是《海上花列传》的创作与海派文化。结合其他文献分析清末上海中西合璧、四方移民的社会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定位海派文化鄙俗性与商业性共存的特质。第二部分具体阐释《海上花列传》中海派文化的基本性征。首先,通过韩邦庆有意运用苏白使之成为海上花世界的语言地标这一现象探讨苏白作为文学载体对于小说创作的影响及作用;其次,分析这一时期在西方自由平等思潮影响下女性意识的觉醒在小说中女性人物身上的具体体现,并对其进行分类进一步揭示作者自然的女性观;最后,对海派文化中伴随商业发展而来的奢靡享乐、金钱至上的落后的价值观念做出一针见血的批判,以期更为全面、客观地把握海派文化。第三部分是《海上花列传》的时代回响。从女性叙事、聚焦俗世生活及其他作家的上海书写三方面比较,试论后代海派文学对《海上花列传》的契合与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