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多、扶贫难度最大的多民族省份,贵州不仅成为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的“省级样板”,因而倍受政界、学界、社会界的关注。事实上,如果说贵州是全国扶贫脱贫攻坚战中的一块“硬骨头”,那么贵州贫困村落尤其是民族村落无疑是这些硬骨头中的“硬骨头”(全省91.2%的贫困村落都处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党和政府的科学治贫下,如今贵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扶贫成就。然而,与全省相比,贵州贫困村落尤其是民族村落的扶贫之路是艰难的、脱贫之路是滞后的。在这里,本研究所探讨的陇戛民族社区,正是贵州这类西部贫困地区民族村落的一个典型代表,其在国家政策性扶贫和社会性帮扶的共同驱动下,如今这个汉苗杂居的民族性社区正经历着从未有过的急剧震动与变迁。由此,聚力探究扶贫过程中贵州贫困民族社区的变迁之路,无疑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本研究结合“共同体理论”和“民族社区理论”的视角,运用社会学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陇戛村环境、居住、生计、生活、心理的实地调查和个案访谈,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了陇戛民族社区变迁的现状、机制、问题及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扶贫过程中陇戛民族社区变迁整体上呈现出“喜忧参半”的格局。从社区环境上看,陇戛民族社区在扶贫中获得了社区条件的改善、居住空间的重组、居住格局的调整;从生产生活上看,陇戛民族社区居民扶贫前后在生计方式、生活方式、婚姻家庭、生活理念、社区管理等方面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的逐步转变;从驱动机制上看,政策性动力、市场性动力、内生性动力等因素共同构成了陇戛民族社区变迁的动力机制,而政府引导、物资支持、人才引进等因素则共同构成了陇戛民族社区变迁的保障机制;从存在问题上看,陇戛民族社区变迁过程中仍遭遇着环境保护、生产生活、可持续发展的多重困境与挑战。由此,针对陇戛民族社区变迁中面临的问题,结合国情、省情实际,笔者从政府、社会、社区、个体四个维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为陇戛民族社区乃至全国贫困民族社区的未来发展提供可鉴的实证参考或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