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士论文《楚雄盆地砂岩型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找矿预测研究一以六苴、郝家河矿床为例》,依托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项目“云南省大姚县六苴铜矿小河-石门坎矿段接替资源勘查”(项目编号:200453001)与“云南省牟定县郝家河铜矿接替资源勘查”(项目编号:200653098)选题。以六苴、郝家河床为研究对象,在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基础上,总结了矿区构造演化及控矿规律。对比了不同矿床、不同层位、含矿层不同位置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利用流体包裹体及同位素地球化学资料研究成矿流体的性质。结合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讨论含矿层浅、紫色砂岩的形成、金属矿物及元素分带机理,借鉴砂岩型铀矿床研究成果,提出“紫化聚铜”成矿模式。采用钻孔地球化学方法建立地球化学异常模式,结合地表地球化学勘查及地质综合分析,对研究区铜矿床深部及外围进行找矿预测,取得良好找矿效果。1、阐述了“牟定斜坡”与楚雄盆地弧形砂岩铜矿带的空间关系。认为“牟定斜坡”沉积环境有利于铜质预富集。其构造作用控制砂岩型铜矿床的形成。2、详细厘定了矿区出露地层的划分标志及依据。含矿层(K2ml1、K2mx2)以浅色砂岩为主,顶、底均以灰紫色含砾中-粗粒砂岩为其特征标志。3、总结了构造演化及控矿规律。早期近东西向挤压形成的近南北向压扭性构造促进了铜的活化、迁移。晚期的构造活动改造,使铜矿体加富。后期近东西向压扭性断裂破坏矿体,将其向全浅带一侧错动。4、矿床地球化学分析认为,含矿层砂岩经历了两种流(气)体活动过程:①还原性气(液)作用下砂岩褪色(砂岩由紫变浅);②从紫色砂岩一侧进入的含氧层间流体。矿床形成于中低温环境,成矿流体具低盐度,以大气降水为主。成矿流体运移方向为从紫色砂岩一侧进入,向浅色砂岩一侧运移。提出“紫化聚铜”成矿模式。5、采用钻孔地球化学方法建立地球化学异常模式,结合地表地球化学勘查及地质综合分析,圈定郝家河A、B、C三区,郝家河-老虎硐铜矿带,六苴石门坎NW侧,簸箕背斜、大雪山背斜倾没端等找矿预测区,部分已得到工程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