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要我们还活着,就要同道德这样的价值问题打交道”。(J·P·蒂洛)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无论在社会的哪个角落,都离不开道德的影响和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具理性得到推崇,价值理性受到轻视。物质丰富,精神贫瘠;经济高歌猛进,道德低吟滑坡。信仰的迷茫、价值的颠覆、诚信的缺失、精神的颓废,无时不刻都在困扰着人们。卢梭认为“社会的进步会唤醒个人的利益而窒息内心里的人道”。越来越多的权力寻租、贪污腐败、道德沦丧等事件正在印证着这一颇受质疑的论断。人们往往习惯于将某某方面或某某人出现的问题归咎为“社会的影响”。社会确实影响着我们,我们也在影响着社会。大学作为教育机构,是被动地接受社会的消极影响,还是主动地积极地影响社会?这是大学应该思考的问题,更是作为“社会道德风向标”的大学校长需要思考的问题。其实大学的功能早已不言自明地确定了大学不是社会的“跟风者”,而应是社会的“引领者”。若使大学成为“引领者”,大学必须是能够对社会发挥引领作用、产生积极影响的组织。若使大学成为这样的组织,就需要大学校长出于道德的目的,对大学实施道德领导,以达至道德的目标。本研究正是始于这样一种承诺:也许我们所努力进行的改革应该从道德之维聚焦于更好和更全面地理解并增强大学校长的人格作用和领导实践。本研究的基本框架为:首先,从社会背景入手,分析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的影响和大学自身的道德境遇。其次,从伦理学角度对“道德”和“领导”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全新定义“道德领导”,在此基础上首次定义“大学校长道德领导”,并深入分析大学校长道德领导的内涵和特征。第三,从大学的本质特征、大学组织的道德属性、大学的道德使命以及大学与道德的背离等方面入手,阐明了大学校长道德领导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第四,从古代“德政”的思想及治理历程、当代“以德治国”的理论、我国在选拔任用干部上的要求、国外伦理理论、学校道德领导理论以及领导理论变迁中的不断坚持和国内外大学校长任职条件的必然要求等几方面,分析大学校长道德领导的理论基础。第五,分析了大学校长实施道德领导的前提条件,并对大学校长实施道德领导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内在”和“外在”的深入分析。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校长实施道德领导的保障措施。研究大学校长的道德领导绝不是为了揭短。研究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必须正视问题。本研究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大学校长如何实施道德领导,而在于如何让大学校长实施道德领导。道德是实践的智慧,领导是行动的哲学。大学是道德共同体,大学需要道德领导,道德领导需要制度保障和人性提升。道德领导是人性与制度在实践和行动中的互动过程。只有完善这个过程,大学校长的道德领导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