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就汞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在课题的开始阶段,以Tessier连续提取法为基础,应用缓变性地球灾害模型(DGH)对某汞污染场区进行了风险评价,探究了形态分析的意义。在该汞污染场区中,土壤总汞的浓度范围介于0.0250-44.3 mg kg-1。汞的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为该区域土壤中汞的主要赋存形态,而移动性高的汞的含量介于5.9-9.7%,揭示出了该场地潜在的一定风险。汞的各个形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作为土壤形态分布特征中的主要因素,与pH 一起和汞的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呈正相关。结合偏相关分析,引入DGH模型来揭露汞形态间潜在的内在转化路径,为风险的演变提供更加深入的认知。结果显示,约有10.5%的样品超出了 DGH临界爆发点,风险相对较低。紧接着,对于汞的形态分析方法体系,选择了四种应用于汞的连续提取法(Tessier,BCR,CIEMAT以及地调局)就其回收率,形态分布以及生物可利用性识别这三方面上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从回收率的角度上来看,四种方法局呈现出满意的回收率,但是地调局七步提取由于其步骤繁琐,呈现的相对回收率最低。在形态分布角度上,Tessier和BCR均呈现出近似的形态分布,而CIEMAT和地调局的方法则考虑到了汞的腐殖酸结合态,将其从汞的有机结合态中抽离出来,此外,CIEMAT同时考虑到了元素汞这一部分,而其他三种方法却并未涉及。运用盆栽试验对四种连续提取方法的汞的生物可利用性的识别进行了比较。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Tessier·的各个形态与植物(空心菜)的相关性与先前的研究相符;各个方法中的可交换形态均与植物吸收总汞呈正偏相关,碳酸盐结合态与植物吸收总汞呈现相对较弱的正偏相关其结果相对较低,这可能归因于植物吸收汞的机理,络合作用所占比重要高于酸化。各个方法中的汞的可还原形态均与植物吸收总汞呈现最高的正偏相关,进一步佐证了这一结论。对于单独的汞的腐殖酸结合态而言,区别于汞的有机结合态,与植物吸收总汞呈现出了正偏相关,这揭露出更真实的土壤中汞的生物可利用性信息。最后,以对比结果最优的CIEMAT方法为基础,针对于汞的活动态提取进行了优化设计。采用硝酸为提取剂,考虑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提取剂浓度三种因素探究其提取量。以三因素六水平的正交试验进行了数据分析,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为70℃、5h、HN03浓度为3molL-1,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验证实验,该条件下的汞的提取量占植物吸收总汞量的60%以上,通过回归方程分析得出该提取剂提取的汞的含量主要来自于有机结合态;在相关性分析上,该条件下的汞的提取量与植物吸收总汞以及相关方法中定义的活动形态均呈现出极高的相关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该优化方法识别汞活动态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