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农田微集水种植技术是一种田间集水农业技术,能有效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适用于缺乏径流源或远离产流区的旱坪地及缓坡旱地,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在田间修筑沟垄,垄面覆膜,实现降水由垄面(集水区)向沟内(种植区)汇集,达到雨水就地富集、利用的目的,以改善旱地作物水分供应状况,提高作物产量。本试验采用普通地膜、液体地膜和秸秆设置不同沟垄覆盖栽培模式,连续3年对冬小麦土壤水分、养分、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田微集水种植技术是一种田间集水农业技术,能有效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适用于缺乏径流源或远离产流区的旱坪地及缓坡旱地,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在田间修筑沟垄,垄面覆膜,实现降水由垄面(集水区)向沟内(种植区)汇集,达到雨水就地富集、利用的目的,以改善旱地作物水分供应状况,提高作物产量。本试验采用普通地膜、液体地膜和秸秆设置不同沟垄覆盖栽培模式,连续3年对冬小麦土壤水分、养分、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研究,探索了半湿润区沟垄覆盖栽培条件下冬小麦田的蓄水保墒效果和增产增收效应。
其他文献
铁蛋白是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体细胞中的一类铁贮藏蛋白,具有调节生物体内铁的代谢平衡和去除亚铁离子毒性的双重作用。研究报道显示,相对于动物铁蛋白,对植物铁蛋白的研究较少,已有的研究报道显示,豆科作物将其体内多余的铁以铁蛋白的形式大量贮藏在其种子淀粉体中,因此豆科植物铁蛋白常被作为研究植物铁蛋白的理想模型。本文以鹰嘴豆为研究对象,探索并成功实现了鹰嘴豆铁蛋白的制备,并进行了鹰嘴豆铁蛋白的表征和
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 (Swingle) C.Jeffrey)是中国特产植物,属葫芦科(Cucurbitaceae)罗汉果属(Siraitia)。罗汉果经济价值极高,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当前,罗汉果栽培品种存在着退化,品种单一、混杂等问题,某些品种甚至面临绝种的危险。广西野生罗汉果资源极为丰富,为栽培种的选育提供了完备的基因库。SSR分子标记具有共显性、多态信息含量高、
VvSUC11和VvSUC12是葡萄蔗糖转运蛋白,已有的研究表明二者的功能是负责蔗糖从质外体向薄壁细胞装载,在葡萄成熟时果实糖分积累中起重要作用。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为了获得高产量,人们不仅要设法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形成的生物产量,而且要通过一定的措施来提高其经济器官的产量;因此,利用蔗糖转运蛋白来定向的提高农作物经济器官的产量,是一种调控库源关系的有效手段。为了研究蔗糖转运蛋白能否提高甜菜含糖量,本
决明亚族(Cassiinae)为一类有经济价值的植物,我国约有二十余种,国内外对其系统分类争议颇多,决明属由Linnaeus(1753)在《Species Plantarum))中首次建立,Irwin和Barneby (1981,1982)将其提升为决明亚族,其下拆分成决明属(Cassia),山扁豆属(Chamaecrista)和番泻决明属(Senna)等三个属。目前林奈的支持者认为现有证据仍不足
新疆是我国典型的干旱绿洲灌溉农业区,地面灌溉水源短缺,地下咸水资源丰富,在水资源日益紧缺的严重形势下,考虑将咸水灌溉与先进的灌水技术一膜下滴灌技术结合起来是增辟灌溉水源,解决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咸水灌溉和膜下滴灌的研究较多,但将两者结合起来的较少,棉花作为新疆的主要种植作物,属于耐盐作物,因此本文以棉花为研究对象,从灌溉水矿化度和轮灌顺序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咸水膜下滴灌对土壤水盐
罂粟科(广义)Papaveraceae s.l.,全世界约40属800多种,大部分为草本,主要产自北温带,我国有19属443种,南北均产,但以西南部最为集中。由于罂粟科种类比较多,其科级及以下水平的分类,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尤其是罂粟科内种类最多的属紫堇属(Corydalis),紫堇属植物形态多变,网状进化明显,是一个分类困难的大属。从20世纪50年代起,种子的微形态特征就已经被广泛用于被子植物
球花石斛(Dendrobium thyrsiflorum Rchb.f)为兰科(Orchidaceae)石斛属(Dendrobium Sw.)药用植物,球花石斛的茎段可以加工成一种重要的传统中药“黄草石斛”,此中药具有很好的疗效,具有提高免疫力、益胃生津、滋阴清热、润肺止咳等功能。此外,球花石斛由于花姿优美,还可以用作装饰品。然而,由于其在药学及园艺业上的广泛应用,导致了球花石斛野生资源的急剧减少
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 Keng. 2n=14,NsNs)是仅分布在秦岭山脉华山段的中国特有农作物野生近缘种,具有抗寒、耐旱、耐瘠薄、抗病、品质优良等优异性状。本研究采用同源克隆法从华山新麦草基因组DNA中分离克隆LMW-GS和α-醇溶蛋白基因并对其进行序列结构分析;构建了LMW-GS和α-醇溶蛋白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体外表达系统中诱导表达融合
2007~2010年在渭北旱塬实施了冬小麦→春玉米轮作模式连续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研究了平衡施肥、常规施肥和无肥(或低肥)处理下,免耕、深松和翻耕处理对渭北旱塬冬小麦→春玉米轮作田土壤物理性状、土壤养分、土壤贮水量、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以及纯收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保护性耕作对麦玉轮作田土壤物理性状和土壤蓄水保墒能力的影响随着保护性耕作的连年实施,免耕和深松处理明显的增加土壤
以江苏省农科院提供的新品种宁糯麦1号,江苏省大面积推广麦镇麦5号和宁麦14号为研究材料,研究了干旱胁迫下各个不同生长时期的旗叶光合特性和生理生化功能的变化规律。以期在理论水平上初步揭示水分胁迫对各个不同时期小麦叶片的影响,同时可以为新品种宁糯麦1号的育种提供理论上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PEG6000(聚乙二醇)进行模拟干旱胁迫下,宁糯麦1号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叶绿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