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在临床上,部分颈椎病患者伴有眩晕、心悸、耳鸣、视力模糊、恶心、胃肠道不适等无法完全用颈部脊髓受压解释的交感神经症状症状。我们将其称为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目前该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仍处于摸索阶段。椎动脉受压假说、颈椎不稳假说、神经体液受刺激假说、颈部交感神经受刺激假说等多种假说共同存在,各有一定的的理论依据,但用一种假说也无法完美解释患者出现的所有症状。课题组前期以颈椎后纵韧带交感神经受刺激假说为依据,通过一系列解剖学及电生理学基础实验证实了颈椎后纵韧带存在较为丰富的由颈交感神经节发出的交感神经纤维,且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而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观察到,颈椎前路手术及颈交感神经节阻滞术,都可使部分患者交感神经症状的得到缓解。根据以上理论依据及临床经验,我们提出猜想,不同交感神经症状可能与颈交感神经节及其分布于颈椎后纵韧带上的节后纤维之间存在关系。研究目的:寻找不同交感神经症状与颈交感神经节及其节后纤维间的对应关系。我们选择胃肠道平滑肌电位及动脉血压两项与交感神经症状有关的指标,分别研究它们与颈交感神经节及其节后纤维的关系。研究方法:第一部分:选取成年健康新西兰兔10只。静脉麻醉后,以50mv强度电流刺激分别刺激其颈上交感神经节(SCG)、颈中交感神经节(MCG)、颈下交感神经节(ICG),以0mv强度刺激颈上交感神经节作为对照组,采集刺激前后胃肠道平滑肌电位波形图,选取电位振幅及慢波周期两项为研究对象。第二部分:选取成年健康新西兰兔10只。静脉麻醉后,以50mv强度电流刺激分别刺激其SCG、MCG、ICG,以0mv强度刺激SCG作为对照组,采集刺激前后颈动脉血压波形图,选取动脉舒张压及动脉收缩压两项为研究对象。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IBM SPSS Statistic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内采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SCG组、MCG组、ICG组与对照组间采用Dunnett-t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第一部分:SCG组刺激前胃肠道平滑肌慢波电位振幅为0.858±0.537mv,刺激后胃肠道平滑肌慢波电位振幅减小为0.605±0.315;MCG组刺激前电位振幅为0.761±0.341mv,刺激后电位振幅为0.580±0.359mv;ICG组刺激前电位振幅为0.787±0.413mv,刺激后电位振幅减小为0.583±0.273mv;对照组刺激前电位振幅为0.777±0.355mv,刺激后电位振幅为0.714±0.301mv。SCG组与ICG组电刺激前后电位振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CG组、MCG组、ICG组和对照组电位振幅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CG组刺激前五个慢波周期为39.4±6.57秒,刺激后为29.3±7.73秒;MCG组刺激前五个慢波周期为40.5±5.95秒,刺激后为32.0±8.96秒;ICG刺激前五个慢波周期为39.8±8.94秒,刺激后为27.1±6.50秒;对照组刺激前五个慢波周期为38.1±8.99秒,刺激后为36.7±8.38秒。SCG组、MCG组、ICG组电刺激前后慢波周期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CG组与对照组比较,刺激后慢波周期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SCG组、MCG组和对照组刺激前后慢波周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SCG组刺激颈动脉前舒张为91.4±7.3mmHg,刺激后为93.6±7.9mmHg;MCG组刺激前颈动脉舒张压为90.8±5.4 mmHg,刺激后为88.9±8.3mm Hg;ICG组刺激前颈动脉舒张压为90.9±8.2 mmHg,刺激后为90.9±7.7mmHg;对照组刺激前颈动脉舒张压为90.3±7.1 mmHg,刺激后为91.1±7.2mmHg。SCG组、MCG组、ICG组和对照组刺激前后动脉舒张压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CG组刺激前动脉收缩压为105.1±12.2mmHg,刺激后为108.7±8.7mmHg;MCG组刺激前收缩压力值为103.1±8.7 mmHg,刺激后为106.2±11.0mmHg;ICG组刺激前收缩压为101.9±14.1 mmHg,刺激后为103.7±14.5mmHg;对照组刺激前收缩压为102.1±13.6 mmHg,刺激后为103.7±14.9mmHg。SCG组、MCG组、ICG组和对照组刺激前后动脉收缩压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G与胃肠道平滑肌电位慢波周期存在一定功能学联系。颈下交感神经节接受电刺激后可引起胃肠道平滑肌慢波周期发生改变,继而影响胃肠蠕动功能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可引起恶心、腹泻、便秘等胃肠道症状。目前尚无证据显示颈部CSG与颈动脉血压间存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