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略的繁复——当下“底层文学”讨论的文化研究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底层”问题的兴起是智识阶层面对新的社会事实做出的及时反应,人们开始反思“现代化”在中国社会语境中传统形象,“底层文学”是这种“反恩弦在文学领域的表现。本文论述的露的在于追问,将“底层文学”设定为“现实主义”其背后存在怎样的意图?它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思想传统?这是对目前“底层文学”写作的美学风格的总结呢?还是说,理论界对“底层文学”的合法性做出了预先的确定,从而对底层写作形成一种指导效用?“纯文学”是否是绝对“反现实主义”呢?他们将在那个层面上握手言和?底层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之间到底又存在着哪些差异?“现实主义”文学中底层的日常性、物质和阶级性等呈现出怎样的风采?具体地说,要弄清楚底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对立项,在中国的语境中,“底层”有哪些典型的“社会姿势”,这些姿态是怎样进入“正面叙事的”,它们之前的历史地位如何?物质“贫困”是否成为底层“道德”象征?这种天然的联系是想象出来的吗?这又暗示怎样的权力机制?为什么说“底层”不是“阶级”,这和“革命”和“经济建设”历史模式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底层的“数量”是否仅仅是干瘪的统计学意义,这对“底层”书写产生怎样的影响? 因此,本文尽管阐述的是当下“底层”书写的文学景观,但人们却必须在漫长的文学谱系中确认“底层文学”的品格。“底层文学”是一种新兴的文学范式,尽管它的许多品性在之前的文学形式中也能找到许多相似的地方,但是它们并没有形成全新的文学格局。“底层文学”和前面的文学现象不存在绝对的继承和断裂,从这个角度看是断裂,到了另一个就是延续了。
其他文献
“和谐”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古今中外的历代哲人都对此做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既可以说是儒家最高的价值标准,也可以说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
陸深是明中葉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他師從茶陵派的領袖李東陽,又與前七子中的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等人過從甚密。陸深著述甚富,有《儼山集》一百卷、《續集》十卷,又有
在改革、创新的实践中,党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中央的要求相比,与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相比,有些地方和部门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认识不到位。少数
萧红一生漂泊流浪,看尽世间百态,也亲身体验过人情冷暖,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位特别的女作家,不仅是因为她独特的人生经历,更缘于她独到的文学成就和坎坷的文学地位。对于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