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零水印算法的研究

来源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在为人们交流和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数字产品容易被非法复制和修改等问题,因此如何针对数字产品进行版权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目前,数字水印技术在多媒体版权保护方面已经卓有成效,利用数字水印技术对数字产品进行的版权保护已经为法律所承认,但是在一些对图像质量要求很高的应用场合,如医学军事和政府公文中,嵌入式水印的使用受到了限制因此,应用此类数据媒体的安全需求,本文提出了以下用于版权保护的零水印算法1.提出一种基于角点增强的零水印算法算法首先利用角点检测算法提取出与图像旋转平移缩放等操作无关的Harris角点,通过对Harris角点检测算法基本原理的深入分析,研究发现角点响应值与象素值的拟离散抛物线的线性关系,然后利用该关系对角点进行响应值增强处理,提高了打印扫描前后检测到角点的重复率,最后以打印扫描前后重复的角点为特征点,构造表征图像特征的一维向量作为图像的零水印信息另外,针对已有局部特征描述子在打印扫描前后特征点匹配率不稳定这一问题,提出新的匹配算法,并且通过实验验证了匹配算法的有效性在水印检测时,对匹配成功的特征点进行遍历,将图像的局部特征信息和位置信息生成一维向量,对该一维向量作相似性运算,即可判别待检测图像是否含有零水印信息实验结果显示,该算法对打印扫描等信号处理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2.提出一种基于纹理信息和对数极坐标变换(Log-Polar Transformation, LPT)的零水印算法本算法利用结构张量提取图像丰富的纹理边缘信息,对纹理边缘图进行对数极坐标变换,构建具有抗几何攻击能力的鲁棒性零水印算法该算法首先对图像分块取得图像的低尺度图像,使用非线性结构张量提取低尺度图像的纹理图,对纹理图进行对数极坐标变换得到LPM(Log-Polar Mapping)图,然后对LPM图进行二值化处理得到零水印信息,最后将置乱加密后的标识水印信息与零水印信息进行异或得到注册水印,达到图像版权保护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对常规的图像处理具有较好的抵抗能力,并且对旋转缩放等几何攻击也具有较好的鲁棒性3.提出两种基于频域关系的鲁棒零水印算法算法一利用DCT和DWT双方能量集中的特性,并且在受到攻击前后,双方系数存在相对稳定关系这一特性,顺应双方关系构造零水印信息矩阵,并与置乱加密的标识水印进行异或得到注册水印;算法二,在DCT和DWT的基础上引入奇异值变换,取图像分块的奇异值构成块奇异值矩阵,根据块奇异值矩阵中的元素与块平均值的对应关系生成零水印信息矩阵,并与标识水印异或得到注册水印实验结果显示,算法解决了水印透明性和鲁棒性的矛盾,并且对常见的信号处理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其他文献
随着网络移动终端用户数量急剧增长,如何保证网络终端用户在移动环境下的安全性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HIP是一种综合解决主机移动性和安全性的有效方案,但其移动性管理实现机制
随着信息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和分析信息进而支持企业决策交得越来越重要。数据仓库作为分析海量数据的重要工具而备受关注。   今天,传统数据库管
在生物信息学中,基于基因表达微阵列数据的分类模型以及特征选择算法已成为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基因存在共调控现象,即存在一系列共同发挥作用的基因,从
随着信息安全事件的频繁出现,用户对医疗信息的访问控制与隐私保护需求越来越迫切。但是,现有医疗信息的安全机制,特别是在分布式环境下的安全机制却非常薄弱。因此,针对医疗
随着信息领域的飞速发展,Internet及建立之上的各种应用对人们的生活、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无线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各种移动终端被大量应用。在IPv6的
软件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自动化测试作为一项新技术被提出并广泛研究,它能有效地解决传统软件测试所存在的问题并提高测试效率。Web自动化测试作为自动化测试的一个
目前,粒子群优化算法已广泛应用于模式识别、垃圾邮件检测、数据聚类、机器人技术、推荐系统等很多领域。然而,在不同的应用背景下,传统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在有效性验证、速度位置
摘要: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综合信息采集、信息处理和信息传输功能于一体的智能网络信息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很多重要领域越来越受欢迎。由于其自身特性,数据收集应该考虑
本体词汇处于语义Web体系结构中的关键层,用于对信息的概念和语义进行抽象描述,而OWL建立在描述逻辑的基础之上。作为一阶逻辑的子集,描述逻辑具有可判定的计算性能,广泛地应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Internet的普及,软件系统的生存环境由静态的封闭式转变为了动态并且异构的开放式,同时用户对软件系统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这就要求软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