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的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生、梗死面积及其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5月间在全科医学科、神经内科、急诊内科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名作为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2组均禁食12h后空腹抽取静脉血3mL离心取血清检查,采用我院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测定血清中ALP、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HDL-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 TC)、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 ALT)、谷草转氨酶(Glutamic Oxaloacetic TransaminaseAS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总胆固醇(Total Choleswterol,TG)、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uty Lipoprotein,LDL-C)水平,病例组根据CT及MRI结果,按Adama分型法分为大面积脑梗死(>3.0cm并累计2个以上解剖部位的大血管主干供血区),中等面积脑梗死(1.5~3cm)及腔隙性梗死(<1.5cm)。其中,中等面积脑梗死组及腔隙性梗死组归为非大面积梗死灶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差值和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对病例组患者进行详细的查体和病史的询问后,进行病情评估,所有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14d后,NIHSS评分差值和BI指数评分,分为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组。结果1.ACI组和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在性别、年龄、糖尿病、心脏病、吸烟史、饮酒史、HDL-C、TC、ALT、AST水平未见明显差异;ACI组中高血压病例,患者血清中ALP、CRP、TG、LDL-C水平均高于NACI组。2.非大梗死面积组与大面积梗死灶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大面积梗死灶组与NACI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预后良好组患者血清ALP水平为(80.61±21.78)U/L,预后不良组中患者血清ALP水平为(93.75±18.58)U/L,后者明显高于前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将ALP与患者的脑梗死体积及病情预后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ALP与梗死体积及病情预后具有正相关性,结果有统计学意义,(r=-0.278,r=0,292,P<0.05)5.在进行急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提示ALP、hsCRP、LDL-C是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0.05),有统计学意义。6.对影响脑梗死的因素ALP、hs-CRP、LDL-C进行了ROC曲线图分析,得出当A当ALP为71.5U/L时,约登指数达到最大(为0.249),灵敏度为71.9%,特异度为52%。此时对于诊断脑梗死有意义。结论1.血清AL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有关,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一个危险因素,且与脑梗死的严重程度相关。2.血清AL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梗死面积呈正相关,梗死面积越大,患者血清中ALP水平越高。3.我们可以认为患者血清ALP水平与患者的预后呈正相关,血清ALP水平越高,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水平越高,自理能力越低,表明其预后也就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