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带动了公路工程的投资建设。然而,在公路运营过程中各类病害越来越多,其中“桥头跳车”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在软土地基上,公路路桥过渡段的“桥头跳车”现象尤为明显。这不仅严重影响了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而且还会耗费巨大的养护维修费用。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桥头跳车”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有鉴于此,本文首先分析现场调研数据获得差异沉降分布规律,并由此提出“桥头跳车”病害评价方法及等级划分;其次,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模拟桥台后(台背)回填沉降演化过程,针对不同的软土类型、复合地基桩长和回填材料,深入分析了地基孔压、台背土压力和工后沉降的变化规律,并据此提出了台背(差异)沉降控制优化方案。最后,本文探索提出了新型轻质回填和横向引孔置换的差异沉降处治技术。本文研究成果及相关结论可概括如下:(1)依据调研数据分析认为:路桥过渡段各类病害源于差异沉降,而差异沉降主要源于地基固结产生的工后沉降。依据公路等级、设计车速和“司乘人员”舒适性评价指标,提出了差异沉降控制标准,同时据此提出了相关病害评价方法及等级划分(即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依据。(2)分析数值模拟结果可知:固结沉降分为施工期与竣工后两部分,地基渗透性和填土自重是固结变形控制性因素。碎石桩可有效改善软土渗透性,从而加速固结进程并减少工后沉降;桩长越长工后沉降越小。填土自重是地基外荷载的直接来源,回填材料容重越大,地基附加应力越大,地基固结变形和台背土压力就越大。因此,采用合理桩长和轻质材料则可有效降低软基工后沉降。(3)工程应用和数值模拟表明:稻壳灰-纤维混合轻质回填可合理利用农业作物弃置物(稻壳和麦秸等),并有效减轻回填材料自重从而防止“桥头跳车”;而横向引孔置换技术可综合利用废弃物(疏浚淤泥和粉煤灰等),并对路基进行轻质置换和膨胀顶升,由此缩减已有差异沉降并处治“桥头跳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