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早期英国教育慈善捐赠研究(1500-1660)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mhk1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世纪时,英国的教育一直受教会控制,教育带有浓厚的宗教特色。从15世纪末英国开始出现了一股教育捐赠的热潮,除了主教建立和捐赠学校外,国王、绅士、商人、职业者甚至是下层民众等都加入到这股热潮当中,教育开始出现世俗化趋势。16-17世纪是英国社会的转型期,政治上,民族国家正逐步建立,经济上英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由于受到宗教改革的影响,大学的控制权转移到了国王的手中,英国的教育越来越世俗化。再加上社会阶层流动、英国人口的膨胀、清教主义的影响和民众观念的变化,英国的教育慈善捐赠由此兴起并迅速发展。除了穷人外,各个阶层都对教育慈善捐赠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国王、绅士、商人、职业者乃至平民都投身到这股捐赠潮中,一些富裕的上层女性深入其中,更是为这股捐赠潮增光添彩。他们不仅对初等教育、文法学校、大学(主要是剑桥和牛津)进行捐赠并提供资金使其长远发展,而且为了社会福利建立公共图书馆,可见,当时整个社会所呈现的人文情怀。这一时期的教育慈善捐赠活动也呈现出它应有的特征:增长速度的波动性、捐赠侧重点的差异性和捐赠对象的全面性。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慈善捐赠活动,几乎每个阶层的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有利地促进了英国教育的大众化,同时也提高了民众的识字率。而识字率的提高提升了英国整个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加速了英国社会的转型。虽然这一时期除了贫民外的各个阶层都投入到教育捐赠潮中,但教育环境的不稳定性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慈善的社会功能,然而从整体上来说还是促进了英国社会的发展。
其他文献
通过对云阳县污水处理厂排污口污染带平水期和枯水期的水文、水质、污染负荷现场同步监测,采用二维污染带水质模型模拟计算污染带的影响范围,对岸边污染带及其污染指标CODMn、N
经济数据作为一种时间序列,和小波分析中的信号具有相同的特性.因此,完全可以将经济时间序列看成经济信号,应用小波进行实际经济分析和预测.
本文以蒙城尉迟寺遗址发掘报告为基本材料,试图从遗存空间分布的角度讨论尉迟寺大汶口晚期聚落内部的社会结构。首先,根据聚落变迁将遗存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排房为代表,而后
北宋吕大临编撰的《考古图》是现存最早的金石学古器物图录,在近千年的流传中产生了较为复杂的版本问题。笔者收集了国内现存的《考古图》所有公藏版本,发现现存最早和最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