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世纪时,英国的教育一直受教会控制,教育带有浓厚的宗教特色。从15世纪末英国开始出现了一股教育捐赠的热潮,除了主教建立和捐赠学校外,国王、绅士、商人、职业者甚至是下层民众等都加入到这股热潮当中,教育开始出现世俗化趋势。16-17世纪是英国社会的转型期,政治上,民族国家正逐步建立,经济上英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由于受到宗教改革的影响,大学的控制权转移到了国王的手中,英国的教育越来越世俗化。再加上社会阶层流动、英国人口的膨胀、清教主义的影响和民众观念的变化,英国的教育慈善捐赠由此兴起并迅速发展。除了穷人外,各个阶层都对教育慈善捐赠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国王、绅士、商人、职业者乃至平民都投身到这股捐赠潮中,一些富裕的上层女性深入其中,更是为这股捐赠潮增光添彩。他们不仅对初等教育、文法学校、大学(主要是剑桥和牛津)进行捐赠并提供资金使其长远发展,而且为了社会福利建立公共图书馆,可见,当时整个社会所呈现的人文情怀。这一时期的教育慈善捐赠活动也呈现出它应有的特征:增长速度的波动性、捐赠侧重点的差异性和捐赠对象的全面性。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慈善捐赠活动,几乎每个阶层的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有利地促进了英国教育的大众化,同时也提高了民众的识字率。而识字率的提高提升了英国整个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加速了英国社会的转型。虽然这一时期除了贫民外的各个阶层都投入到教育捐赠潮中,但教育环境的不稳定性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慈善的社会功能,然而从整体上来说还是促进了英国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