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统计分析了中晚期NSCLC患者吉非替尼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舌象、脉象、单一证候以及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进一步探讨吉非替尼治疗前后中医证型的变化规律,为中医药联合靶向药治疗NSCLC提供参考依据,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的优势,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于武汉市第一医院肿瘤科门诊及住院部确诊为III期-IV期EGFR突变型患者的病例,筛选出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病例。采取调查问卷形式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及相关资料,记录患者接受吉非替尼治疗前d3和治疗后d30的主要症状、舌象、脉象,参照中医诊断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6.0软件统计分析吉非替尼治疗前后单一证候以及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及变化规律。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53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22例,男女比例为1.52:1;年龄范围在41~78岁,平均年龄为62.06岁,其中50岁以下的患者7例,50~59岁年龄段的患者11例,60~69岁年龄段的患者27例,70~79岁年龄段的患者8例;有吸烟史的患者24例,占45.3%,否认吸烟史的患者29例,占54.7%;有家族史的患者18例,占34.0%,否认家族史的患者35例,占66.0%;病理类型中腺癌患者49例,占总数的92.5%,鳞癌患者4例,占比为7.5%;TNM分期中III期的患者21例,占39.6%,IV期的患者32例,占60.4%。(2)吉非替尼治疗前患者的症状多见神疲乏力(58.5%)、气少懒言(54.7%)、自汗(49.1%)、头晕目眩(45.3%)等症状;其次较多见的是咳嗽痰多(41.5%)、痰白质黏(39.6%)、胸闷脘痞(35.8%)、呕恶纳呆(32.1%)等症状。舌质多见淡红舌和齿痕舌,分别有24例和17例,占比39.6%和37.7%。苔象多见薄白苔和白腻苔,分别有23例和15例,占比43.4%和28.3%。脉象多见细脉和滑脉,分别有23例和14例,占比43.4%和26.4%。单一证候以气虚证和痰湿证多见,分别有24例和21例,占45.3%和39.6%;中医证型以气虚痰湿证为主,有23例,占总数的43.4%。(3)吉非替尼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多见五心烦热(52.8%)、潮热盗汗(50.1%),频数均明显增加。其次较多见的症状是神疲乏力(49.1%)、气少懒言(47.2%),频数较前减少。咳嗽痰多(24.5%)、痰白质黏(22.6%)、胸闷脘痞(18.9%)、呕恶纳呆(17.0%)等症状频数明显减少。而大便溏泄(37.7%)、脘腹胀满(28.3%)等症状频数也有所增加,并且治疗后患者新出现了一些症状,如皮肤斑疹10例(18.9%);皮肤瘙痒9例(17.0%);皮肤干燥7例(13.2%);口舌生疮5例(9.4%)。舌质多见红舌,频数明显增加,有25例,占总例数的47.2%;淡红舌和齿痕舌频数明显减少,分别有12例和7例,占比22.6%和13.2%。苔象多见少苔,频数明显增加,有26例,占总例数的49.1%;而薄白苔和白腻苔明显减少,分别为15例和7例,占比28.3%和13.2%。脉象多见细数脉,频数明显增加,有25例,占总例数的47.1%;而细脉和滑脉频数明显减少,分别为13例和7例,占比24.5%和13.2%。单一证候多见阴虚证,频数明显增加,有25例,占总病例数的47.1%,其次较多见的是气虚证,有16例,频数减少,占比30.2%。痰湿证明显减少,有9例,占比17.0%。并且新出现了血热证候,有7例,占比13.2%。中医证型多见气阴两虚证和阴虚内热证,频数比治疗前增加,分别有21例和15例,占39.6%和28.3%;而气虚痰湿证明显减少,有9例,占比为17.0%。(4)比较中晚期NSCLC患者吉非替尼治疗前后各个中医证型具体转变情况,发现治疗后中医证型大多向气阴两虚证、阴虚内热证转变。治疗前后的症状、舌象、脉象、单一证候、中医证型分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晚期NSCLC患者吉非替尼治疗前后中医证型存在变化规律。吉非替尼治疗前EGFR突变型NSCLC患者的单一证候多见气虚证和痰湿证,治疗后多见阴虚证和气虚证,并且新出现了血热证候。吉非替尼治疗前NSCLC患者的中医证型以气虚痰湿证为主,治疗后多见气阴两虚证和阴虚内热证,而气虚痰湿证明显减少。吉非替尼治疗后NSCLC患者的中医证型大多向气阴两虚证、阴虚内热证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