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可以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文化,引起他们对中国文学的兴趣。但是中国文学中的文化元素在翻译中经常是个难题,会影响译语读者的理解,也会影响译作的可读性。如何协调可读性与文化韵味一直是译者想要克服的困难。《长恨歌》是王安忆的代表作,其译本由白睿文、陈毓贤合译完成。该译本获得过美国现代语言协会“洛伊斯·罗斯翻译奖”的荣誉提名,这项提名证明了译本的成功。《长恨歌》细腻地描绘了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包含了许多文化元素,出现了许多与社会活动、信仰、人际关系、艺术形式、房屋建筑、饮食等相关的文化专有项。此外,小说中使用了许多成语、习语、俚语等,对人物及其社会文化生活进行了深刻而生动的描述。本文运用了定性与定量的方式来研究《长恨歌》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总体情况,旨在研究译者们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及其总体规律;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是否实现了最佳关联以及是如何实现的;译者们如何协调可读性与文化韵味来实现最佳关联。本文根据奈达对文化的分类将小说中的文化专有项分为五类:生态,物质,社会,宗教和语言,进而在关联理论的关照下研究了其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关联理论关注交际与认知,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将翻译活动看作是一种涉及源语作者、译者、译语读者三方的双重明示——推理的交际活动,译者作为中间协调者努力在译文中实现最佳关联。研究发现,翻译策略的总体规律是,在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这个连续体上,译者运用最多的是间接翻译,直接翻译、直接与间接之间所占的比例要小很多。翻译方法的总体规律是,释义所占比例最大,然后是直译、直译加增译,其他所占比例很小。总的来说,文化专有项的翻译基本实现了最佳关联,并对文化韵味的保留有不同的效果。译者们根据文化专有项的具体内容和语境灵活地选择了翻译策略和方法来实现最佳关联。文化韵味在保证可读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得到了体现。就翻译策略而言,间接翻译总的来说可以实现最佳关联,文化韵味通常为了实现可读性而被省略,但是运用改译的情况只与原文有关联,以及在运用释义的部分情况下,译者补充了相关文化背景信息以促进理解。直接翻译实现最佳关联的同时保留了文化韵味。直接与间接之间保证了语境效果的获得也减少了读者的处理努力,所以实现最佳关联的同时也保留了文化韵味。就翻译方法而言,释义、套译、改译倾向于确保可读性,音译、直译倾向于保留文化韵味,零翻译加增译、音译加增译、直译加增译则试图在可读性与文化韵味中达到平衡。本文在总体规律中,还发现一些值得注意的数据:房屋建筑类、俚语类文化专有项没有使用直接翻译;几乎所有称谓类文化专有项都是由间接翻译中的释义所翻译;饮食类、历史文学人物类和习语类文化专有项运用直接翻译的比例明显高于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