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设计通过临床病例调查,以探讨心衰中医证型的分布特征与演变规律,以及探讨不同证型间预后是否存在差异,从而为我们证实心衰以心之阳气亏虚为本,瘀血、痰饮为标的基本病因病机,以及临床以“温补阳气,活血化痰”法治疗慢性心衰提供更好依据。
方法:根据研究目标,运用循证医学及流行病学方法,建立临床信息采集表,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我院2004年~2005年期间心衰住院患者进行病例调查及电话随访,从而构建心力衰竭中医证型信息数据库,采用统计分析等方法技术,探讨心衰中医证型的分布特征与演变规律,以及不同证型间预后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1.通过对我院2004年~2005年期间156例心衰住院患者的中医证型观察,发现中医证型以气虚痰瘀、气虚证及心阳虚衰三者所占的比例最大(分别占40%、24%、19%)。
2.通过对心衰病程观察,发现随着心衰病程的逐渐延长,中医证型也按一定的规律发生演变。早期阶段(病程1年)主要以气虚证为主(占56.7%);中期(病程2~3年)以气虚痰瘀、气阴两虚两证为主(占67.9%、64.5%);心衰晚期(病程4~5年)则以心阳虚衰证为主(占52%)。
3.关于不同证型间心功能分级比较,研究发现心气虚证患者以心功能Ⅰ、Ⅱ级为主,气虚痰瘀证、气阴两虚证以心功能Ⅱ、Ⅲ级为主,而心阳虚证患者心功能主要为Ⅲ、Ⅳ级,经统计学检验,具有显性著差异(P<0.05)。
4.关于不同证型间的复发率、病死率比较,研究发现心阳虚衰、气虚痰瘀证患者心衰复发率明显高于气虚证与气阴两虚证患者,经统计学检验,具有显性著差异(P<0.05)。病死率方面,发现心阳虚衰证患者病死率最高,气虚证、气阴两虚及气虚痰瘀证患者病死率偏低,经统计学检验,具有显性著差异(P<0.05),而后三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慢性心衰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虚、阳虚,标实为血瘀、水阻、痰饮。在预后方面,不同证型之间心衰复发率、病死率具有显著性差异,临床通过以“温补阳气,活血化痰”法治疗慢性心衰,将对减少心衰的复发率,降低病死率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