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生态环境是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标志着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及社会生产和人居环境稳定可协调的程度。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与区域生态系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战略性问题;生态环境系统评估也已成为相关学科的前沿和热点研究领域。生态环境退化、生态环境质量恶化,已成为我国许多地区生态环境的重大危机,严重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步伐。为充分认识和理解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科学利用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正确制定区域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必须深入研究作为区域生态环境重要特征之一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但由于区域生态环境是一个由各种既相互关联、又彼此相对独立部分组成的巨大复合系统,具有复杂性,因此当前对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尚处于探索中。本案例选择了我国生态环境本底状况堪忧、区域开发活动与生态环境质量矛盾尖锐突出的位于西北地区河西走廊的张掖市。张掖市由于干旱缺水,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已成为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限制性因素。自然环境失调与人为环境恶化交织,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并存,是该区生态环境的总态势。因此,研究张掖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并进行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的驱动力分析,能为改善和提高张掖市生态环境质量、制定张掖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奠定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内容及取得的重要成果:(1)探索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研究的理论基础、现状和发展趋势。(2)结合环境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数理统计学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建立张掖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3)运用遥感资料和统计数据,构建基于GIS软件ArcGIS8.3的张掖市1996年、2000年、2004年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库,包括资源环境数据库、人口经济社会数据库、生态环境压力和响应数据库。(4)综合运用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利用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组合赋权法,科学合理地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5)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对张掖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张掖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1996年、2000年、2004年)和生态环境各要素的质量分指数(1996年、2000年、2004年),在ArcGIS8.3中建立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价数据库,并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各指数分级图。(6)根据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和质量指数分级图,分析各年份各县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差异;根据质量指数分级图和首次引用的质量指数动态度模型,分析1996年到2004年各县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及剧烈程度。(7)针对张掖市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建议。(8)本研究涉及到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一些概念和技术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可供同类研究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张掖市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偏低。在空间上,除肃南生态环境质量较好外,临泽县和高台县较差,甘州区、山丹县和民乐县生态环境质量一般。在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上,1996到2004年整个时间段,由于高台县和临泽县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速率稍大于其它三县一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速率,致使张掖市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呈现下降趋势。各县之间的差异性表现在:山丹县、甘州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乐县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和提高,且山丹县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速率大于后三者;高台县、临泽县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且前者下降速率较大于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