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5年8月15日,为期十四年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此时的中国百废待兴,渴望和平建国的呼声响彻神州大地。然而,在如何建国以及建立什么样的国家等问题上,国共两党存在着根本上的冲突。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在“七大”上明确提出的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与国民党在政治军事上展开了全方面的较量。这其中就包括在新闻传播事业上的博弈。 本研究试图回顾1945年8月15日到1946年6月26日这段时期的新闻报道,借机观察中共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局面中,开展政治传播活动,建构政治认同,进而使得形势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笔者特意选取了分别代表国统区和解放区的中共机关报《新华日报》和《解放日报》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从实证和理论两方面去解析中共的政治传播活动。 论文包括绪论和正文两部分。 绪论主要剖析了政治传播的概念,指出了有关这一时期研究中的不足,介绍了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以及笔者在本论文中试图回答的问题,即中共在这段时期的政治传播中“说了什么”、“为什么说”,“如何说”。 正文总体上分作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这一时期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从而为国共在新闻事业上的较量提供必要的背景舞台。这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在本论文的第二章。 第二部分,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分析《新华日报》与《解放日报》的报道文本,论述两份党报的政治传播主体、政治传播内容和政治传播的客体,回答它们“说了什么”和“如何说”这两个问题,并且从合法性的角度,分析了它们的传播战略和策略分别是什么。这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在本论文的第三、四章。 第三部分,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结合第二部分的成果,着重探讨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两份党报政治传播的异同,回答“为什么说”的问题。这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在论文的第五章。 第四部分,着重阐述本研究的结论,说明中共的政治传播给我们带来的经验与启示,以应对愈发复杂的国际国内的舆论形势。这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在论文的第六章。 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解放日报》和《新华日报》在1945年8月15日-1946年6月26日这段时期,始终紧紧围绕“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开展党的新闻传播工作,并根据自己的所处环境和形势变化调整政治传播的策略,以获得国内民众的政治认同,争取政党领导权。总之,中共的政治传播通过文本符号、话语建构等方式,传播了中共所主张的政治文明、政治价值及其意识形态。 由于《新华日报》与《解放日报》存在的共同媒介体制模式,因此他们的传播战略和遵循的相关原则是一致的,只不过,两份党报身处社会政治环境的不同,又决定了在策略上和报道的文风上有所区别。 本论文发现,尽管在革命时期,中共建立起来的类似“极化多元主义”的媒介体制模式,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但是在这一模式下,中共党报逐渐形成的“政治家办报”、“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富有战斗性精神”和“统一战线”等理念,仍然为我们当下党的政治传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