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60年代末期,与阐释学有着密切关系的接受美学风靡了整个欧美文学界。这一理论以其全新的观点,对整个文学翻译领域产生了独一无二的影响。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任何翻译作品都是为其读者服务的,只有得到读者的认可,翻译作品才可能有存在的空间。因此,它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考虑读者及读者的接受水平和阅读需求,并创作出符合读者需求的译本。本文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借鉴文学理论中的接受美学有关读者的主动参与构建文本的思想,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照读者的现象、表现特点及对读者关照的方法进行探讨。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对全文的内容、写作的原因以及要解决的问题给出了总体的介绍。第一章,作者首先对什么是接受美学给出了详细的介绍,并具体解释了其中的几个重要概念。接着分析了翻译过程,并对接受美学视角下的翻译给与特别关注。作者指出,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来看,翻译活动必定是一个叛逆的创造性过程。第二章分为三部分,作者首先探讨了读者的分类问题.其次,对中西翻译标准中的读者关照进行了回顾与分析并指出其重要性。最后,作者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读者的审美心理,分析了读者对美的感知、理解、以及想象。第三章,本文重点章节,以接受美学为理论背景,选择了中国历史上几个特殊的历史语境——晚清、五四时期、二十一世纪。指出在文学翻译中,由于理解的历史性,译者的当下视域永远无法与原作者的视域完全融合;译文的读者不是原作的潜在读者,期待视野的存在决定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必定会因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化。接着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本文立足于接受美学的未定点探讨翻译研究寻找现象学美学与翻译研究的契合点。本文遵循文学翻译过程的美学方法,将原文和译文作为审美客体,而译者和读者作为审美的主体,对审美主体美学特征的分析将从音美、形美、意美三个方面来进行,并举出大量实例来支持本文的论证。本文最后得出结论:由于译语读者对文本具有建构和解释作用,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定不要忽视读者,而是应关照读者,关照读者的阅读水平和阅读需求,并根据译语读者的现实的阅读水平和阅读需求,采取合适的可行的关照译语读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