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鸟类的孵卵和育雏,作为繁殖期两个最重要的亲体投入形式,其行为的适应性及规律是生活史繁殖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震旦鸦雀(Paradoxornis heudei)是一种中国特有的珍稀鸟类,主要在芦苇生境中筑巢,雌鸟与雄鸟均参与繁殖,但是,关于震旦鸦雀的孵卵和育雏规律及可能的地区差异尚未见研究。另外,越来越多的观察手段,被用在鸟类繁殖行为研究,但是,针对不同的鸟类,如何选用更合理的监测手段,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本研究在使用视频监测方法清楚了解震旦鸦雀孵卵和育雏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红外相机和自动温度记录仪两种方法在震旦鸦雀孵卵和育雏监测中的应用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寻找更适合用于筑巢隐蔽、营开放巢、体型较小雀形目鸟类繁殖行为监测的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震旦鸦雀雌、雄均参与孵卵,每小时的孵卵频次为1.54±0.64次,单次孵卵时长为27.61±10.99 min,孵卵时间比例为62.3±27.54%。孵卵频次(P<0.01)和孵卵时间比例(P<0.01)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辽河口高于黄河口,这可能是与不同地区种群差异或纬度差异导致温度等因素有关。震旦鸦雀孵卵时长随孵化日龄呈显著增加趋势。每小时内孵卵频次在1-3次之间,在孵化节律上无明显的波动。震旦鸦雀雌、雄亲鸟共同育雏,育雏频次不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总体上,震旦鸦雀育雏频次为7.64±2.52次/h,平均育雏时长4.58±3.55 min,育雏时间比例为50.22±27.36%。震旦鸦雀平均育雏时长,平均离巢时长和育雏时间比例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但平均育雏频次不存在地区差异。辽河口震旦鸦雀平均育雏时长显著低于黄河口(P<0.05);平均离巢时长辽河口显著高于黄河口(P<0.05)和曹妃甸(P<0.05);辽河口育雏时间比例显著低于黄河口(P<0.05)和曹妃甸(P<0.05)。育雏频次随雏鸟日龄呈增加趋势,不同时间段震旦鸦雀育雏次数差异性不显著(F=2.55,P>0.05)。三种不同监测设备研究结果显示,红外相机记录的震旦鸦雀孵卵和育雏频次明显低于视频数据,孵卵(或育雏)时长、离巢时长显著高于视频监测,这说明由于红外相机触发性的工作原理,容易产生数据的缺失,不适合鸟类繁殖行为监测;而自动温度记录仪监测的孵卵规律与视频数据基本一致,说明十分适合进行鸟类孵卵行为研究。由于无法记录育雏期巢内温度变化,该方法不适合进行鸟类育雏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