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是一种慢性、隐匿性、具有癌变倾向的口腔黏膜病,主要病理变化包括上皮组织萎缩、黏膜固有层、黏膜下层胶原纤维堆积、变性和血管闭塞、减少,临床上常表现为口干、灼痛、进刺激性食物疼痛、进行性张口受限、吞咽困难等症状。大量研究表明:嚼槟榔是OSF主要的致病因素,全世界约有6亿槟榔咀嚼者,WHO将OSF列为癌前状态,OSF癌变率高达7.6%,成为口腔部位最重要的癌前病损之一。病例对照研究表明:吸烟、嚼槟榔习惯与OSF癌变关系密切,OSF癌变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可能与槟榔的致癌成分槟榔碱、烟草、抑癌基因P53基因的失活、细胞因子、有关酶的改变如环氧合酶-2、赖氨酰氧化酶、端粒酶、诱导型NO合成酶等以及基因多态性、创伤、细胞免疫等关系密切,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近年来端粒酶(Telomerase)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端粒酶通过催化端粒合成,保持端粒长度而维持细胞持续分裂能力,人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蛋白复合体,主要由结构RNA(hTR)成分和催化亚单位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hTERT)成分组成,端粒酶活性由其重要组分hTERT决定。近期研究发现,人类大多数恶性肿瘤及永生化细胞中,端粒酶活性显著增高,端粒酶活性的激活与人类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表明,hTERT在口腔粘膜癌前病变和口腔鳞癌中均有异常表达,且在口腔粘膜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