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词化是英语,尤其是书面英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不同的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名词化进行了不同的探讨,也得出了不尽相同的结论。本文从语用的角度对名词化进行分析,认为书面英语中名词化的使用是为了要进行顺应,从而实现某些具体的交际目的。本文旨在挖掘书面英语使用名词化的深层机制,力图阐明语言使用者选择名词化的所有可能的语境因素。研究的理论基础是Vershueren的顺应论(1999)。以该理论为指导,名词化被看作是一种具体的语言选择,是语言使用者为实现或顺应某些交际目的一种语言策略。 全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主要介绍名词化的定义,作者研究名词化的动机,以及研究的目的。名词化不仅是一种词形变化的过程(morphological process)同时也是一种语法变化的过程(grammatical process)。名词化使用背后的种种动机以及运用名词化所缺少的指导原则是本文作者探讨名词化现象的兴趣所在。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要探讨所有促使选择名词化实现各种书面英语表达目的的语境因素。 第二章主要回顾对名词化进行的不同研究。对名词化进行最早研究的是Jespersen(1924),其它研究主要在转换语法和系统功能语法领域展开。以Chomsky(1957;1970)、Lees(1960)、Fraser(1975)等为代表的转换语法主要探讨了动词和相对应名词化的关系,而以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法把名词化现象看作是一种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并从功能的角度对名词化进行了研究。现有的研究加深了我们对名词化的理解,但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例如,由于主要关注名词化的特征,他们并未注意到在很多情况下书面英语中使用名词化是为了实现各种交际目的,是一种有意识的语言选择的结果。我们对影响名词化使用的所有可能的社会因素、文化因素、认知因素均一无所知。因此,本研究提出了名词化的顺应性模式,以Verschueren的顺应论(1999)为理论指导,从语用综观的角度分析名词化,旨在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语言使用者选择名词化是为了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从而能够全面地解释使用名词化所涉及的语言、心理认知和社会文化等因素。 第三章是本研究的理论框架。主要讨论了Vershueren的顺应论及其对名词化的启示。Verschueren认为语用学是对于语言现象的认知、社会和文化综观,一种功能性的综观(1999),而并非是语言学的一个分科,与音位学、句法学和语义学处于平行的地位。该理论还认为,使用语言是一个不断地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是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出于语言外部的原因(Verschueren 1 999:55一6)。另外,语言的选择体现语言结构的任何一个可能的层次上,包括音系、形态、句法、词汇和语义等。名词化即是这种语言选择的结果。交际者之所以选择名词化是为了顺应书面英语中某些具体的交际目的。由于语言的使用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名词化的选择并不是按照规则,而是可以进行商讨的。总之,名词化一种具体的语言选择,是商讨和顺应的结果。 第四章集中讨论名词化的顺应性。名词化的选择可能是出于语言内部语境和语言外部语境的顺应。语言内部语境的顺应针对语篇本身,包括篇内衔接( cohesion)和篇际性(intertextuality)。名词化改变句子主位(T heme)的潜势使其成为语篇衔接的有力手段:在语篇中所体现的篇际指涉功能则促进了篇章与篇章内容相关或形式的关联,从而完成了对篇际性的顺应。对语言外部的顺应首先是对不同语体所表现的不同功能特征的顺应。研究发现,名词化的使用或是为了顺应语体客观、非人格化的特征,或是语体简洁、浓缩的特征,或是语体清楚、准确的特征,或是语体优雅的特征。其次,使用名词化还要考虑到对交际双方心理状态的顺应,其中尤其要顺应交际者在书面英语中含蓄表达意识形态(achieving ideologieal pu印oseimPlicitly)和拯救面子(saving face)的动机。前者的得以实现是因为名词化的使用能够模糊参与者、责任和因果关系,而后者则是因为名词化即可以使作者避免承担文字内容的全部责任,同时也可以避免读者和他人的直接牵连。所有以上这些语境因素都决定了名词化的使用。 第五章是全文的总结。包括文章的结论、对其它研究的启示、论文本身的不足以及对以后进一步研究的展望。其主要结论是:(l)名词化是书面英语中实现某些目的经常使用的一种语言策略;(2)名词化是语言内部和外部顺应的结果;(3)顺应是名词化使用的指导原则。该研究可能为其它语言结构的策略性研究带来契机,也可能对该领域的其它研究(如语言教学和英汉互译)作出贡献。但不可否认,本研究刚刚起步,阐述仍不尽完善,所有结论均有待探讨。另外,该研究仅限在书面英语中,作者希望能在口头英语、其它语种以及语言对比中对名词化进行顺应模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