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入分配关乎社会公平与和谐。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收入增速放缓,收入分配格局依然存在劳动报酬份额偏低、收入差距大、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功能性收入分配关注的是国民收入在劳动、资本等要素间的分配。规模性收入分配关注的是国民收入在不同个体或家庭间的分配。相关研究已证明功能性与规模性收入分配有着重要的联系。本文从功能性与规模性两个角度,分析2002年以来中国收入分配状况及其变化,并对两方面的联系和影响因素进行探究。
首先,一方面基于投入产出表,从整体层面和产业部门层面分析要素收入分配(功能性)格局及其变化。通过分析发现,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在2002-2007年快速下降,2007-2012年出现回升,营业盈余份额变化趋势正好相反。两阶段变化率最大的产业部门也有很大差异。2007-2012年发生转折主要与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普遍上升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分析个体收入分配(规模性)格局及其变化,并找出两种变化间的联系。
规模性收入分配的主要特点为: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收入分布趋于分散化,城乡、地区、学历、性别导致的个体收入差距依然很明显。从两方面联系看,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规模性)与劳动报酬份额(功能性)的变化具有同步性。2004-2014年中国基尼系数和劳动报酬份额反向变动趋势明显。
接着,通过因素分解和结构分解(IO-SDA),对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功能性)在2002-2012年变动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产业部门内部效应是主要影响因素。此外消费、投资、出口的部门结构、产业部门联系、最终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动,也会对功能性收入分配格局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相关文献指出收入的功能性分配是规模性分配的决定性影响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本文进一步通过分位数回归,对个体收入分配(规模性)的其他影响因素进行探析。实证发现不同群体的个体收入差异影响因素表现出一些共性,但也存在一些差异。不同群体的个人收入与年龄都呈倒“U”型关系;性别、城乡、地区因素对低收入段的收入差距影响较大;学历和城乡因素对高收入段的收入差距影响较大;订立劳动合同,尤其是长期或固定合同,对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在此研究基础上,本文为提高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功能性),缩小个体收入差距(规模性)提出参考建议。本文研究兼顾功能性与规模性视角,对于更全面地掌握中国收入分配状况、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一方面基于投入产出表,从整体层面和产业部门层面分析要素收入分配(功能性)格局及其变化。通过分析发现,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在2002-2007年快速下降,2007-2012年出现回升,营业盈余份额变化趋势正好相反。两阶段变化率最大的产业部门也有很大差异。2007-2012年发生转折主要与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普遍上升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分析个体收入分配(规模性)格局及其变化,并找出两种变化间的联系。
规模性收入分配的主要特点为: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收入分布趋于分散化,城乡、地区、学历、性别导致的个体收入差距依然很明显。从两方面联系看,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规模性)与劳动报酬份额(功能性)的变化具有同步性。2004-2014年中国基尼系数和劳动报酬份额反向变动趋势明显。
接着,通过因素分解和结构分解(IO-SDA),对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功能性)在2002-2012年变动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产业部门内部效应是主要影响因素。此外消费、投资、出口的部门结构、产业部门联系、最终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动,也会对功能性收入分配格局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相关文献指出收入的功能性分配是规模性分配的决定性影响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本文进一步通过分位数回归,对个体收入分配(规模性)的其他影响因素进行探析。实证发现不同群体的个体收入差异影响因素表现出一些共性,但也存在一些差异。不同群体的个人收入与年龄都呈倒“U”型关系;性别、城乡、地区因素对低收入段的收入差距影响较大;学历和城乡因素对高收入段的收入差距影响较大;订立劳动合同,尤其是长期或固定合同,对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在此研究基础上,本文为提高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功能性),缩小个体收入差距(规模性)提出参考建议。本文研究兼顾功能性与规模性视角,对于更全面地掌握中国收入分配状况、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