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正经历着从制造业为主向以知识和研究类型服务业为主的转变进程逐步加快,二胎政策的开放使得“待教育人口”数量飙升,幼儿园建筑的数量和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我国幼儿园建筑大多已由单层单功能向多层立体化发展。其建筑空间丰富、功能复合、人群密集,给公共安全的防范问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大规模的儿童人群流动局限在有限的空间内,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加之火灾、烟气等恶劣环境对儿童人群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引起疏散效率降低,导致大规模的伤亡。因此,幼儿园的儿童安全问题是亟待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旨在研究幼儿园儿童特征、建筑疏散空间设计要素对儿童疏散过程的影响,基于Agent-based模型构建儿童疏散模型,并运用该模型模拟疏散过程对幼儿园建筑主要疏散空间设计因素进行量化研究,通过对模拟结果的统计分析,阐明了幼儿园建筑内疏散空间各设计要素与疏散效率的量化关系和影响机制,归纳总结了疏散过程中阻碍疏散效率的实际问题,分析后提出幼儿园建筑疏散空间的优化设计建议。最后,通过实际工程案例验证了所提出优化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发现如下:在楼梯间方面:(1)当楼梯的梯段宽度在0.7-1.0 m时,增加宽度可以显着提高疏散效率;当宽度在1.1-1.4 m的时,疏散效率不断提高,但该宽度范围的增大对疏散效率的影响减弱。当宽度>1.7 m时,增加梯段宽度对疏散效率有不利影响。(2)在相同的楼梯梯段宽度条件下,楼梯和走廊相互垂直时的疏散效率高于平行时的疏散效率。(3)楼梯间与走廊衔接处采用切角和圆角设计可提高疏散效率,并减轻了瓶颈位置的拥挤。发现,随着切削角度的增大,疏散效率持续提高。在走廊方面:当宽度在1.5-2.5 m时,儿童疏散用时变化不明显。当宽度提升至2.5-3.5 m对整个疏散效率提升显著。当宽度>3.5 m会对疏散效率起到一定的消极作用。在建筑主出入口方面:当宽度从1.0增加到2.0 m影响疏散效率显著。从2.0 m增加到6.0m时,疏散效率较高,3.0-6.0 m之间疏散效率持续提升,但效果并不明显。当出口宽度超过6.0 m,从整个疏散时间角度看略有反弹。数据表明,一味的增加出口空间开阔并不能提升疏散效率,并导致一定的负面影响。希望相关研究成果将会对我国幼儿园建筑的建设和更新提供决策参考和新的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