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方法主要是应用各种免疫抑制剂以及抗CD3、CD4等免疫活性细胞和活性分子的单克隆抗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病损,但存在严重的全身免疫抑制,易诱发感染和肿瘤等副作用,使用因而受到制约.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是克服移植排斥及防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理想途径,始终为免疫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口服免疫耐受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受到广泛的重视,并且在一些动物实验得到尝试,部分进入了临床实验,其中MBP治疗MS已进入I期临床.但是口服免疫耐受因个体差异、抗原剂量等原因,疗效不稳定,可出现免疫激活等相反效应.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作用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可以激活初始型T细胞.外周DCs能够捕获处理抗原,表达共刺激分子,启动机体免疫反应,在机体免疫应答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DCs又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尤其是未成熟DCs(immature DCs,iDCs)具有非常强的致耐作用.目前认为,T细胞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是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的:一是对发育过程中的T细胞进行阴性选择,排除自身反应性克隆,DCs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二是通过外周致耐机制,实现对身身抗原的耐受.研究表明iDCS具有很强的吞噬能力,但表面缺乏或较低MHC分子及共刺激分子表达,在体内外均可导致T细胞失能,发挥致耐作用.该研究拟以蛋白脂蛋白(Proteolipid Protein,PLP)诱导的SJL小鼠EAE为模型,由腺病毒介导,将携带PLP抗表位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in,Ig)嵌合基因及TGF-β基因,经C II TA I型启动子调控,在树突状细胞进行特异性共表达.通过对转基因DCs抗原递呈功能、吞噬功能和表面分子表达的观察和研究,明确转自身抗原表位和TGF-β基因的DCs成熟受到相对抑制,诱导免疫应答能力减弱.通过iDCs与致病性抗原表位接触,建立机体对PLP的特异性免疫耐受.初步观察输入转染腺病DCs小鼠对PLP特异性免疫耐受的程度以及对PLP诱导的EAE保护和治疗作用,探讨对自身免疫性疾病防治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