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其实质就是能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的企业组织形式。本文的目的就是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途径。 全文分五个部分。 等二故分从分析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的行为模式出发,指出传统国有企业在资源高度集中的环境中形成了对政府部门的高度垂直依赖,缺乏参与市场竞争方面能力的培养:而政府部门控制带来的多元化、相互不一致、受政治影响和变化无常的特性造成一方面环境决定程度很高,而另一方面企业在战略方面又有高度的选择权,可以在没有“效率”的情况下有“效果”地经营。 第二部分介绍国有企业改革的私有化途径,其出发点就是期望私有化了的国有企业可以像私有企业一样运营。它是通过引入与政府部门有着非常不同的目标和监督体系的私人委托人,从而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引入了完全不同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带来公司治理结构的根本性的变化。但是这种途径在操作上也会面临企业适应能力不够和宏观环境不完善等问题。 桌【天级分从超产权理论引出国有资本的市场化管理问题。在实证分析基础上产生的超产权理论则强调竞争,而不是产权归属,是促进企业改善其治理机制的决定性因素。这就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超产权理论所强调的竞争均衡的条件必须在企业受到全面竞争约束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因此,国有企业的非私有化途径必然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国有资本的市场化管理问题。如果国有资本能够纳入资本市场的竞争,自发地要求得到利润以实现其保值增值的目标,那么国有资本实际上就成为现代企业制度体系中有机的组成部分了。因此本文的第一个讨论的重心,就是试图推导出一个可行的国有资本市场化管理的模式。而这个推导过程必然要涉及到一个多级的委托一代理关系,而且要充分考虑国有资本的特殊性。本文的条四激分将详细讨论这一问题。 在推导出一个建立在代理理论基础上的国有资本管理模式的雏形之后,本文在桑田六级分中,进一步把目光投向现实中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首先指出国有资本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微观层面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必须共同逐步推进和完善。这部分的重点是在理论和实际案例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国有企业改制的过程模型来探讨国有企业改制与企业战略转变之间的现实关系。这个模型尤其关注国有企业的现状和改制过程中的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与企业最终实现战略转变之间的关系,对基于代理理论的只注重改制结果的分析方法做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