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逐渐开始转型。从早期的数字报、报网互动到微信、微博再到新闻客户端,传统媒体不断探索自己的融媒转型路径。2014年,从中央级传统纸媒到各省市地方纸媒都加快了新闻客户端的建设;2015年,传统媒体的新闻客户端呈现“井喷”之势,尤其是地方纸媒的新闻客户端纷纷“跑马圈地”,新闻客户端市场竞争呈现白热化趋势。传统纸媒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避免同质化,在转型中通过明确的媒介定位突出产品的差异性。基于此,重庆晚报考虑到“快传播”背景下受众对深度、全面、高质量报道的需求,提出“做这个时代的逆行者”,于2016年12月20日推出全国第一家主打“慢新闻”的客户端——慢新闻APP。2017年6月16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与腾讯企鹅媒体平台联合发布《传统媒体5月榜单|2017年五月份媒体企鹅号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慢新闻”居市场化媒体企鹅号排行榜第7位,是TOP20榜单中唯一上榜的重庆媒体。截至2017年8月30日,慢新闻APP下载量达76万。重庆晚报“慢新闻”实践已初见成效,其具体举措有哪些?作为纸媒转型过程中的探索,重庆晚报“慢新闻”也发展中也面临困境,该如何应对值得探究。本研究以重庆晚报“慢新闻”为研究对象,以个案研究法分析了重庆晚报“慢新闻”的新闻理念、定位、生产制作:新闻理念方面,重庆晚报的“慢新闻”继承了“责任传媒”的办报理念,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强化“把关人”角色,通过“慢新闻”引导受众深阅读。在媒介定位方面,重庆晚报“慢新闻”以“讲述重庆故事的深度新闻”作为内容定位,以追求新闻文本审美的中高层人群作为受众定位,以社会协调与文化传承作为功能定位。在生产制作方面,坚持原创新闻为主;对于热点事件,通过深入采访进行核实;通过呈现多方观点遵循平衡报道原则。在分析了重庆晚报“慢新闻”实践路径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结合新闻叙事学对重庆晚报慢新闻APP一年中的全部“慢新闻”进行统计分析,共得到410篇样本。通过对“慢新闻”叙事素材、叙事声音、叙事策略的分析总结出“慢新闻”内容特征:在叙事素材方面,以“人物故事类”“历史人文类”“社会事件类”三类主题为主;新闻地域以重庆主城为主。在叙事声音方面,叙事态度以中立为主、肯定为辅;叙事聚集于“小人物”的生活状态从而真实反映社会实景;叙事框架体现出重庆晚报的“百姓情怀”,通过聚焦人的情感、态度与意义唤起受众的反思与同情,满足受众自我实现、情感归属等高层级需求,从而实现对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在叙事策略上,重庆晚报“慢新闻”采用故事化叙事、陌生化叙事、平民化叙事使报道亲切生动,具有较强可读性。本研究在探析重庆晚报“慢新闻”实践路径、内容特征的基础上揭示了其面临的困境。首先,深度报道、非虚构写作被认为是典型的“慢新闻”,而重庆晚报的“慢新闻”在“深度”、“广度”上不及其他媒体的深度报道,时尚杂志、新媒体平台上兴起的非虚构写作也带来竞争压力。其次,重庆晚报“慢新闻”过于重视接近性,缺乏重要性、显著性选题;叙事形式上仍有待创新;运营方面推广力度不足,缺乏和用户的互动。基于以上不足,本研究提出发展对策:首先要突出“慢”的价值,避免处于“快”和“慢”之间成为同质化产品失去品牌竞争力。其次,要加强采编人员的技术培训,结合新媒体丰富叙事形式,打造传播力强的新闻产品。再次,要充分利用评论区与用户互动,提升用户参与度,增加用户粘性;通过特色活动栏目化沉淀用户,构建用户社群。最后,要拓展多元化的营销方式,提升“慢新闻”的品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