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国庠(1889-1961)先生是我国近现代时期著名的学者,学界常称其为“墨者”。对中国逻辑史的研究是杜国庠学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其研究成果,对于我们今天进一步理解中国近现代时期的中国逻辑史研究状况,全面理解和把握杜国庠的学术研究,以及推进我们对中国名辩学的深入研究,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杜国庠对中国逻辑史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关于名辩学的研究以及关于因明的研究。在名辩学的研究方面,杜国庠以人物为线索,分别对非墨学派的先秦诸子,包括孔子、宋尹、惠施、庄周、公孙龙、荀子,以及对墨家学派,包括墨子和后期墨家的名辩思想进行分析。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杜国庠首先分析“正名的意义”,然后引出名实问题和调整名实关系的重要性。他指出,孔子首提“正名”,其“正名”富有政治色彩。宋尹学派也对“正名”有所研究。作为黄老学派的初期代表,其思想更加注意心理因素的作用。杜国庠认为,惠施和庄周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惠施主张“合同异”,而庄周主张任是非“两行”。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提出了超越前人的有关“名”的构成因素的观点。公孙龙是战国时期著名的辩者,其思想呈现出纯逻辑的色彩。墨子是墨家的开创者,他提出了对后期墨家有着深远影响的“三表法”。关于后期墨家的名辨思想,杜国庠集中讨论了墨家思想中有关“辩”的理论,包括“辩”的内容、“辩”的目的、作用以及“辩”的方法和步骤等等。此外,杜国庠对《墨经》中的名(概念)、辞(判断)以及法则思想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在名辩学的研究方面,杜国庠还对几个名辩概念进行了研究。这几个名辩概念分别是:“存”与“藏”、譬喻与连珠,以及“有无”、“同异”和“类”。在对因明的研究方面,杜国庠详细分析了陈那新因明与古因明的区别以及因三相。杜国庠认为因明论式是不同于西方传统逻辑的三段论论式的,因明中包含认识论因素。杜国庠关于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以名实观为主线作为研究思路;第二,坚持逻辑与认识论相统一的原则;第三,提倡“以墨家逻辑还诸墨家逻辑”的研究方法。以上三个方面,一方面形成了杜国庠研究中国逻辑史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是他在实际的学术研究中着力贯彻实施的。杜国庠关于中国逻辑史研究中“以墨家逻辑还诸墨家逻辑”以及形式逻辑和因明“只可借镜(鉴),不能用它替代”的思想,对于20世纪末期以来中国逻辑研究过程中崭新局面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