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由各种不同的铜配合物和碱参与的交叉偶联反应来得到含有C-X (N,O,S,P)键的化合物的方法日益成为有机合成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过渡金属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可以在温和的条件下高效合成一系列包含有C-X键芳基化合物;与Pd和Ni相比,铜是一种廉价而低毒的金属,有较好选择性,其配体简单,所以对于铜盐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以后我们了解到,目前人们研究较多的是酚和芳香卤代烃之间的C-O之间的偶联,且涉及的醇大部分是一些低级的脂肪族一元醇,脂环族二元醇的偶联反应鲜有报道。本论文首先对低活性的脂肪族二元醇与卤代芳烃的交叉C-O偶联反应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传统的芳香族聚酰亚胺作为一类高性能聚合物,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机械性能和介电性能,因而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但由于分子链的刚性、结晶性和电子极化,聚酰亚胺分子链间存在较强的作用力,致使聚酰亚胺分子链紧密堆积而难溶、难熔,难以加工,同时介电常数较高。此外,芳香族聚酰亚胺外观颜色较深,降低了用于显示器件(如液晶显示器)时的透光率。研究表明,在聚酰亚胺主链上引入柔性链段(如脂环结构)可以减弱分子内及分子间的电荷转移(CT),从而降低聚酰亚胺材料的介电常数、提高其透光性和改善其溶解性能,在高温低介电材料、液晶取向层、光导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论文以江西本省的天然产物资源樟脑为原料,通过化学结构改性制备了含樟脑脂环结构的樟脑二胺,由此合成了相应的聚酰亚胺薄膜,并对这些材料的热性能、力学性能、光学性能及溶解性等进行了研究和表征,对结构-性能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具体来说,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分为三部分。在第一部分中,由卤代苯酐和甲胺反应得到卤代苯酰亚胺,再以卤代苯酰亚胺和1,4-环己烷二甲醇为反应原料,溴化亚铜为催化剂,在无配体条件下,得到二醚双酞酰亚胺。本论文对其反应条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考察了偶联反应的影响因素,并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结构确认和荧光性能的研究。在第二部分中,以含双环[2,2,1]结构的天然樟脑作为起始原料,通过氧化、还原、酯化、再还原等反应,制备了一种新型含有1,2,2-三甲基环戊基樟脑脂环链段的手性二胺单体(BABMT),产物的结构经相应的红外和核磁图谱得到了确认,测试得知该单体具有较好的溶解性能。在第三部分中,以BABMT、DMB二胺单体及BPDA、ODPA二酐单体通过两步法聚合制备了全芳香结构聚酰亚胺薄膜和含有脂环结构的聚酰亚胺薄膜,并比较了四种不同主链结构的薄膜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