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信息网的形成,口译被作为一种重要交流手段逐渐被提上研究课程。根据对进几年我国发表的口译著作的不完全统计可以清楚看到,中国口译研究正处于由一般性描述研究向跨学科和实证调查研究方向转变的时期,尽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由于口译特殊性导致可考证资料的缺失、理论研究的不足以及研究方法的不科学性等等。回顾人类历史不难发现,口译的产生远远早于笔译,可追溯到人类各种语言逐渐形成阶段。最早出现的关于口译的文字记录是在14世纪,中国的口译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改革开放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具有中国特色的口译理论体系还是得到了发展,比较重要的核心期刊《中国翻译》、《中国科技翻译》、《上海科技翻译》等前后等在了一定数量的口译理论与实践方面的高水平论文,各种口译论著和口译考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直译和意译被看做主要的翻译方法的同时,也成为了翻译策略的争论焦点。需注意的是,这里的直译和意译并非“字字对应”的死译,也非“望文生义”的滥译。由释意派代表Seleskovitch提出的释意理论的核心概念——“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1以及释意理论三角模型2虽然饱受争议,但其大胆的突破和创新,也为其成为世界上第一种系统的口译理论,并为国际口译译坛做出了贡献。口译种类繁多,主要分为连续传译、同声传译以及广播口译3。本文首先通过对口译的起源和发展的过程等背景资料的整理,大致把握关于目前口译领域的发展新方向,接着通过了解几种常见的口译形式——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以及其各自的思维过程,试着总结出两种方法的利弊以及口译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此基础上,第三章着重分析口译过程中的意译技巧,分为6个部分,以直译意译之争的本质——“死译”与“滥译”之争入题,结合已收集的日中口译例句,从语言心理、语法结构、日本的惯用语、特有表达方式以及特殊情况的灵活处理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考察,进而从侧面论证了口译中意译的主体地位。第四章就实际口译活动中存在的意译和直译的风险性进行探讨,指出口译人员理应规避的陷阱和努力的目标。最后简要介绍目前国内口译教学和口译资格考试的设置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