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携带tumstatin基因的双歧杆菌对小鼠实验性大肠癌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前期构建的质粒PBADs-BPP-EGFP,在大肠杆菌中扩增后提质粒,电转化长双歧杆菌,以L-阿拉伯糖(L-arabinose)诱导表达。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转基因双歧杆菌中EGFP蛋白的表达,运用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检测转基因双歧杆菌中EGFP的蛋白表达水平。载体PBADs-BPP-tumstatin在大肠杆菌中扩增后提取质粒,然后电转化长双歧杆菌,筛选出阳性克隆菌株,以Western blot检测转基因双歧杆菌中tumstatin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将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注入Balb/c小鼠左侧腋部皮下建立大肠癌小鼠移植瘤模型,将携带有人tumstatin基因的双歧杆菌悬液和携带有EGFP基因的双歧杆菌悬液分别经灌胃、瘤体注射、尾静脉注射到荷瘤小鼠体内,隔日一次,共15次,测量肿瘤体积,同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1个月后处死小鼠,计算出抑瘤率。切片观察大肠癌移植瘤的组织结构变化;革兰氏染色证实移植瘤中有无双歧杆菌的存在;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瘤组织微血管密度;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移植瘤组织及其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状况。结果:(1)含EGFP基因的转基因双歧杆菌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绿色荧光。(2)含EGFP基因的转基因双歧杆菌经Western blot检测到分子量为27kD的目的蛋白条带。(3)含tumstatin基因的转基因双歧杆菌经Western blot检测到分子量为29KD的目的蛋白条带。(4)成功构建了小鼠结肠腺癌移植瘤动物模型。(5)携带有人tumstatin基因的双歧杆菌灌胃组、瘤体注射组和静脉注射组的抑瘤率分别为38.56%、75.21%及64.63%。(6)革兰氏染色证实移植瘤中有高密度的双歧杆菌存在。(7)免疫组化法检测显示,治疗组大肠癌移植瘤组织微血管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8)TUNEL法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大肠癌移植瘤组织及其血管内皮细胞出现较多的凋亡细胞。结论:(1)构建的双歧杆菌分泌型表达质粒载体可以表达报告基因EGFP。(2)构建了能够表达人tumstatin基因的双歧杆菌。(3)携带人tumstatin基因的转基因双歧杆菌对小鼠实验性大肠癌的生长有较好的抑制作用。(4)携带人tumstatin基因的双歧杆菌能有效抑制大肠癌移植瘤组织的血管形成。(5)携带人tumstatin基因的双歧杆菌能有效诱导大肠癌移植瘤细胞及其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