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慈善问题研究

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m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慈善事业的发展关乎着全民族、全社会的发展,加大社会主义慈善事业的发展力度,是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加大慈善事业发展力度,不仅可以救助社会上生活困难的人,还化解那些我国在注重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贫富分化等社会矛盾,可以避免社会上出现大规模的动荡,也能够提升人们的整体素质、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2005年3月,国务院首次将“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是慈善事业第一次出现在政府文件之中,200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一次提出来要“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支持慈善事业发展”,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鼓励和支持慈善事业发展”,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一次提出要“鼓励和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使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要求“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社会保障管理信息化,发挥商业保险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党和国家把发展慈善事业提到如此的高度,足以证明对慈善事业的重视程度程度。本文首先是对“慈善”以及与之相关的概念进行定义,接下来对慈善事业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详细阐述,指出了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对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进行回顾,并分别从文化、管理、组织等方面提出我国当前慈善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指出法律规制不统一、刺激机制不完善、评估监督机制不健全、信任危机及公众慈善意识不强是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借鉴发达国家慈善事业发展的先进经验,最后从三个大的方面提出了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针的政策建议,创新性地提出了问责制度和第三方介入制度,指出慈善组织要从内部管理、提高自身公信力及社会动员能力方面加强自身建设,结尾处从公众的角度指出公众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慈善观念,还要做好舆论监督,使更多的人加入到慈善队伍的行列,使慈善事业更透明、公开、和谐地发展下去。
其他文献
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星罗棋布的分布着形形色色的村庄。其中有这样一类村庄:它由多个族群构成,具有多个文化认同体系,被人们称为民族杂居村。在这类村庄内部不仅涉及最为普遍的村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新一代劳动者群体,与上一代农民工群体在价值诉求和追求理念上天然不一。他们外出打工并不仅仅满足于挣得工资后再回家盖房,而是寻求在城市
赵宗复(1915-1966)是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优秀的共产党员,杰出的情报工作者,卓有建树的教育家,备受尊敬的统战工作者和社会活动家。他出生于旧社会的封建官僚家庭,却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