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组织的权变性建构——以两个基层党组织结构变迁为案例的组织社会学研究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longzhanyuy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复杂的社会空间中,形式组织结构变化的逻辑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是组织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已有的研究提出了三种解释机制:理性选择学派和持经济学视角的一些研究认为“效率因素”是决定组织结构变迁的重要因素;社会学的制度学派认为组织的“合法性”制度环境决定组织的结构及其变迁;权变理论的学者则提出了更为灵活的解释,认为组织结构与形式是环境的一种匹配之物。 从某种角度来看,上述三种解释路径虽然各自都提出了一些较为周严的理论逻辑,并为人们观察正式组织的结构变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但它们都或多或少地忽略了现代组织运作中的这样两个特征:组织所采用的行动策略与组织所“感受”到的环境都是一种不确定的“建构之物”,组织的结构与环境之间并不存在着“一一对应的”“确定”的函数关系;组织的结构与决策行为之间并不存在着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结构与“决策”行为之间的界限正在日益模糊,换言之,在形式组织的变迁中隐藏着一个更为微妙的政治过程,结构与行动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建构的关系。正因为此,如果我们对组织结构变迁的逻辑认识仅仅建立在上述三种思路上,我们的观察将是不完善的。这也即是说:组织的结构变迁可能还存在着另外一种深层的逻辑关系,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揭示。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观察了上海两个基层党组织结构变迁的过程。这两个基层党组织在工作环境复杂化的大背景下都以某种方式对自身结构进行了“微调”,所不同的是:其中楼宇党组织是在自下而上的动力下“静悄悄”的变革,而“阳光驿站”则是在上级部门的规划下,自上而下的按照既定的设计变更自身结构。本文发现,尽管这两个过程在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其变更过程中都隐含着相近的深层机制:组织结构的变更并不以某种单一理性为蓝本,它们并非被动地按照环境要求而“权变”,结构的变迁成为某种微观政治过程的产物,这个过程充满着行动者的策略,因而显现出很强的建构性特征。 本文因而得到的理论启示是:组织以其结构的变化来对环境作出反应,这个过程并不是一个机械适应的过程,而是应被视为一系列来自组织内部的策略性选择相互“综合”后的整体性选择过程。组织结构在本质上与行动者的策略行动之间是相互建构的。 这种启示有可能更好地引导研究者解读行动者构造结构的逻辑,进而深刻了解组织结构变革的动因,最终超越简单技术决定论带来的判断和以单一理性为依据的“合理性争论”。
其他文献
在1978年之后,经济改革使中国的都市形态和都市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城市更新中,“住宅”的“生产”和“分配”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都产生了根本的变
期刊
摘要[目的]为实际生产中缓解油葵(Helianthus annuus)盐害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以油葵种子为试验材料,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用120 mmol/L NaCl溶液和0~200 mg/L VC溶液进行处理,研究外源VC对盐胁迫下油葵种子萌发指标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在盐胁迫下,随着VC溶液浓度的增加,油葵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超氧化物酶(POD)活性
本文以浙北A村为个案,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在回顾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生育目的、生育数量、性别偏好、生育质量四个方面对经济条件相对发达的浙北乡村居民生育观念的现状进行了
高校负有文化传承创新的神圣使命在社会各界已达成共识,并成为党和国家对高校的新要求和新期待。京津冀协同发展给区域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带来了诸如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文化交
期刊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城市和乡村的和谐发展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和谐发展就必须缩小城乡差别,必须注重农村的发展和进步。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实现农村的现代化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关键,而农民作为追求中国农村现代化的主体,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健康状况,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医疗保障作为一种社会福利,可以提高人实现其价值和幸福快乐
成年仪式是由原始社会生殖崇拜、图腾崇拜发展而来,相沿成习并普遍存在于今天各民族中的一种仪式活动。成年仪式是在青春期和青年期阶段,在青年成长过程中举行的,具有宗教信仰、
学位
野生大豆是大豆遗传改良的重要资源。转基因大豆可能对野生大豆资源存在潜在的农业和生态风险。外源基因从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向野生大豆材料的逃逸不仅需要成功的杂交,还要
作为一种新的外语教学传播方式,外语科教节目逐渐受到很多英语学习者和爱好者的认同,其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在电视外语科教节目中,《希望英语》是一档代表性的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