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变迁,大学在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在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文献法、历史法、个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将近代大学社会服务置于近代中国社会复杂背景下进行深入探讨,解析其产生的思想渊源、学术基础以及发展的历程、特点、成效与问题。基于近代中国大学校长这一群体,具体考察了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思想。在充分利用现有史料的基础上,再现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的丰富内容与形式。通过对近代大学社会教育、农业科技推广和移风易俗实践活动的考察,阐明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的运行机理。在此基础上,对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活动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指出其对当今我国大学社会服务的借鉴意义。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经世致用思想、实用主义思想以及实业救国思想为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养料;现代知识体系的构建、专业知识分子的形成和我国近代大学制度的建立为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提供了学术基础。在研究时段内,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肇始阶段(1895-1912)、兴起阶段(1912-1921)和发展阶段(1921-1949)。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近代中国大学校长对于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的产生功不可没,这一群体展现了丰富的社会服务办学思想。在校长们眼中,近代中国社会问题重重,表现在主权沦丧、科学不昌以及腐败成风等方面。大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不畅严重影响和制约大学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校长们对于此种不畅的关系进行揭露与批评。从现实国情出发,近代中国大学校长致力于造就领袖人才以转移国运、改良风气;激发学生爱国意识,担当救国责任;开展社会调查,提倡“知中国、服务中国”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社会服务的能力。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实践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近代中国大学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承担者,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社会教育实践活动。暑期学校是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近代中国大学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主力军。通过采取多种方式,近代中国大学为农村输入了科技血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近代农村危机。举办农业实验基地是近代中国大学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形式;近代中国大学是移风易俗的先驱,为近代中国女性解放、新式文体休闲生活方式的提倡和公共卫生的改良做出了重要贡献。近代中国大学克服重重困难进行的社会服务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社会服务,学生的能力得到历练;大学获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间;大学社会服务所彰显的服务和奉献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重要精神支持;大学社会服务也有助于一些具体社会问题的解决。但是,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成效有限而且存在许多问题。然而,重温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的历史,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为克服当今中国大学社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重要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