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2年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误差与遗漏项”由负转正开始,大家就开始热议热钱流入中国。2008年3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为16821.77亿美元,当时有人计算从2003年开始流入中国的热钱数竟然为17542亿美元,超过了外汇储备量,这是非常滑稽的,虽然这个算出来的数比较夸张,但也为人们敲响了警钟“有大量的热钱流入了中国”。2009年,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额连续大大的超过贸易顺差额与FDI,这无疑更让人们更加确定了“有大量的热钱流入了中国”。与此同时,从2005年中国外汇制度的改革开始,人民币走向了升值的通道,2006年10月中国的上证综指是1838点,一年之后飙升到5954点,又一年之后下跌到1820点:中国A股上证指数中,煤炭、石油、有色和银行等板块指数占据了50%以上的比重,利润占比超过73%,因此,随着股市的巨大震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亦是狂涨狂跌,更为奇怪的事是中国买什么,什么就涨,卖什么,什么就跌,2009年内,原油价格上涨了75.7%,铜价上涨102.9%,原铝上涨67.8%,铅、锡、锌、镍等金属价格涨幅均超过60%。中国的楼市从1998年开始上涨,2003-2006年,中国全国的房屋售价涨幅平均值为6.9%,但从2007年起,涨得更为疯狂,2007年1-8月,中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屋售价同比上涨6.5%。由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因此,2008年的房地产价格表现的比较平稳,但是2009年3月以来,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刺激下,房地产告别了暂时的低迷,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大牛市行情,更为疯狂的飞涨:2010年,尽管“国四条”、“国十一条”、“新国四条”等遏制房价政策不断,但是国家统计局的报告显示一线城市的楼市更是火爆异常,房价狂飙不止。就在中国的股市、楼市、国际大宗市场此起彼伏、狂跌狂涨时,中国的物价也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高低起伏。2008年4月同比数据达到108.5,在2009年7月同比值下降到98.2,之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上涨。稳定物价是中国的四大目标之一,对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研究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给出通货膨胀发生的因果路径分析,对于稳定物价就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笔者在大量阅读前人对相关问题研究之后,从路径分析角度来研究热钱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据此,本文需要回答以下问题:到底有多少钱流入了中国,流入中国的热钱都流向哪去了,股市?楼市?还是大宗商品市场?而中国的物价是否也受到了热钱的影响?如果真的是热钱影响了物价,哪是通过何种途径影响的,股市?楼市?还是大宗商品市场?围绕这些问题,本文首先从经济理论角度出发,分析热钱在何种效应下来影响通货膨胀及热钱影响通货膨胀的传导路径。其次,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中的相关分析与条件相关分析来检验热钱与通货膨胀的相关系数及在给定楼市、股市和大宗商品价格的条件下热钱与通货膨胀的相关系数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存在差异,则认为该市场是热钱影响通货膨胀的路径,否则,认为其不是热钱影响通货膨胀的路径。再次,由于路径分析是测量变量间因果关系的强弱的主要分析工具,因此,本文首先采用路径分析来分析热钱经楼市、股市和大宗商品市场来影响通货膨胀的强弱;而路径分析只是证实了设想的因果关系的真实性,并不能反映变量在不同时期的影响影响及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的其他关系。因此本文再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向量误差修正模型、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进一步查证热钱以何种路径、方式来影响通胀。最后给出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的结果分析。具体安排如下:第一个部分是导论,给出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问题的提出、本文的写作思路和特色与展望。其中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1)、找出热钱流入的原因以便对热钱进行监控和管理;(2)、找出热钱的流向,防止资产价格泡沫:(3)、给出通货膨航的传导路径以便稳定物价。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现有文献对于热钱对通胀的影响仅限于理论的讨论,而本文是通过实证来得出结论;(2)、本文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不同于其他文章(仅采用VAR或者ARDL),是从描述性分析开始,通过路径分析和VAR模型两种模型的建立与分析,相互补充,交叉验证,最后给出热钱冲击cpi的传导路径。第二个部分是文献综述。该部分分为7个小部分,第1、2部分给出了热钱和通货膨胀的各种定义。根据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相应的经济理论,本文的热钱是指在国际间随意流动、具有高流动性和高风险性、追求高收益的无特定用途的短期投机资本;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由于货币供给量超过实际的货币需求,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持续普遍上涨的现象。第3部分给出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对热钱测算的思路及相应的公式。尽管国内外学者对热钱的测算公式不尽相同,但是诸多学者都认为中国热钱的流入途径主要是通过虚假进出口贸易、虚假FDI和地下钱庄,因此,对与热钱的估算大都对热钱=外汇储备的增量-贸易顺差-FDI该公式的基础上进行修正。第4部分给出了热钱流入原因的综述,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时间段对热钱流入原因的分析都有差异,但是汇率的变化对热钱流入的影响得到大家一致的认可。第5部分是热钱流向的综述,热钱流入的市场无非是股市、楼市、大宗商品、民间资本市场和地下钱庄,但是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热钱在这些市场之间的流向说法不一。第6部分综述了热钱对通胀的传导路径,分别综述了热钱传导至通货膨胀每条路径。热钱对通货膨胀的传导路径几乎都是从理论层面的角度来论述的;更多学者综述的是热钱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分析、资本市场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和大宗商品市场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第7部分是对上述各种观点的论述给出笔者的评价。第三个部分是理论基础。主要是从经济学角度给出热钱通过股市、楼市、大宗商品市场影响通货膨胀的传导机理。热钱经资本市场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财富效应、托宾Q效应、金融加速器效应和流动性约束效应等效应来影响总需求,进而造成物价的波动。而热钱经大宗商品市场来影响物价主要是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两个方面,从国际贸易角度来讲,又分五个渠道了影响物价:直接渠道、生产渠道、预期渠道、联动渠道和扩散渠道;从国际金融方面来说,主要是通过股市来影响物价的。第四部分是为第五、六部分的建模做铺垫的。该部分包含3小部分,第1部分是选取变量、给出数据来源;第2部分对数据做了简单的描述性分析:图形分析和条件相关分析;第3部分给出了模型设定的依据。第五和六部分主要是建模。第五部分是基于上述的理论分析采用2001年1月—2010年12月的月度数据从路径分析的角度分析热钱对CPI的影响,在该部分给出了路径分析图、回归权重表、标准化效应表和分析结果;第六部分从VEC等的角度分析热钱对CPI的影响,在该部分首先对变量进行了平稳性检验,然后在同阶单整的情况下作了JJ协整检验,并且给出了Granger Causality检验结果,再次,设定了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最后给出结论。第七部分结论部分。本文的结论是:(1)从简单相关系数和条件相关系数的比较可以看出,可以认为热钱通过股市(上证综指)和大宗商品价格冲击了通胀CPI,而热钱并没有通过房地产价格指数来影响CPI。(2)从路径分析的结果来看,在样本区间内,热钱对通货膨胀的总效应是比较大的;驱使热钱流入中国的主要动力是人民币汇率预期,进入中国的热钱主要冲击的是股市和大宗商品市场;同时,中国的股市和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对CPI的影响也较大,而房地产价格的高涨反而是抑制了中国的物价;在热钱传导至通胀的路径中,房地产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3)从协整、Granger非因果关系、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检验的结果也表明,在热钱影响通胀的路径中,中国的股市和大宗商品市场起了很大作用。此外,从脉冲响应的结果可以看出热钱对大宗商品市场、股市和楼市的冲击反应是不一样的,股市对来自楼市和大宗商品的冲击的反应与楼市对来自股市和大宗商品的冲击的反应的差异也非常大,当楼市与大宗商品受到正向冲击时,股市会下跌,而且持续较长时间,但是当股市与大宗商品受到正向冲击时,楼市并不会立刻下跌,而且也会上涨一段时间,然后才会下跌。总之,不管是描述性统计还是之后的计量模型,都表明汇率预期是热钱流入的主要原因,热钱是通过股市和大宗商品市场的价格传导至物价的,进而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