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5年,在原国家教委的领导下,我国高等学校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1999年我国第一批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正式成立。基地在全国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辐射作用。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是高等学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织机构;也是高等学校内部一种新兴的组织类型。
本文根据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对这一组织的任务、目标、工作、权力、责任、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根据素质教育具有整体性、渗透性的规律特点,基地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另一方面,基地的任务、目标、责任、工作又与高校组织内部现有的一些组织机构之间出现了交叉、重叠、甚至冲突的一面。因为,一方面,基地承担着覆盖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任务,另一方面,基地的职权、经费、人员等又十分有限,基地无法承担这一任务。因此,有必要对基地组织的性质予以新的界定。本研究结合相关文件,以及我国一些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情况,总结分析基地建设的经验和问题,定位基地在高校的综合功能中所具有的地位。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组织制度设计,使基地的职、责、权具有制度性的保障,以推动高校与基地的组织制度创新,促进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