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顺式阿曲库铵与维库溴铵复合应用的肌松效应及其在老年患者中的药效学,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
择期手术患者56例,ASA Ⅰ~Ⅱ级,按年龄分为轻壮年组(A组)与老年组(E组)。A组患者随机分为:AⅠ组10例(维库溴铵0.09mg/kg)、AⅡ组10例(顺式阿曲库铵0.10 mg/kg)、AⅢ组11例(维库溴铵0.045mg/kg、顺式阿曲库铵0.056mg/kg);E组患者随机分:EⅠ组7例(维库溴铵0.09mg/kg)、EⅡ组9例(顺式阿曲库铵0.10 mg/kg)、EⅢ组9例(维库溴铵0.045mg/kg、顺式阿曲库铵0.056mg/kg)。术前30分钟静脉注射长托宁1.0mg。入室后,常规监测各生命指征,于双下肢大隐静脉起始处建立两个静脉通路。诱导采用咪达唑仑、芬太尼和丙泊酚静脉注射,待患者意识消失后,启动肌松监测仪,待肌张力监测指标稳定后,AⅠ组、EⅠ组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09mg/kg、AⅡ组、EⅡ组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0.10mg/kg、AⅢ组、EⅢ组同时经两个静脉通路分别注射维库溴铵0.045mg/kg、顺式阿曲库铵0.056mg/kg。当肌肉松弛达到最大抑制程度时行气管插管并评估气管插管条件。术中以异丙酚4-12 mg/kg.h,瑞芬太尼0.05-2ug/kg.min持续静脉输注,同时吸入N2O:O2(1:1)维持麻醉。
观察患者有无皮肤潮红及支气管痉挛等症状。评价气管插管条件,观察T1变化,记录各组的起效时间(注药结束至T1消失时间)、T1100%阻滞时间(T1消失至T1开始恢复时间),T125%恢复时间(T1消失至T1恢复到25%之间的时间)、T175%恢复时间(T1消失至T1恢复到75%之间的时间)及恢复指数(T1从25%恢复至75%之间的时间)。使用SPSS13.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数据结果用均数士标准差(x±s),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数据采用秩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所有患者均无皮肤潮红及支气管痉挛等症状,气管插管条件条件良好,无统计学差异(P>0.05)。
AⅡ组、AⅢ组的起效时间比AⅠ组延长,有统计学意义(P<0.05)。AⅢ组TⅠ25%恢复时间、TⅠ75%恢复时间、恢复指数均比AⅠ组、AⅡ组延长,有统计学意义(P<0.05)。
EⅠ组、EⅡ组、EⅢ组的起效时间均比AⅠ组、AⅡ组、AⅢ组延长,无统计学差异(P>0.05)。EⅠ组的TⅠ25%恢复时间、TⅠ75%恢复时间、恢复指数均比AⅠ组延长,有统计学意义(P<0.05)。EⅡ组的TⅠ25%恢复时间、TⅠ75%恢复时间、恢复指数与AⅡ组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EⅢ组的TⅠ25%恢复时间、TⅠ75%恢复时间、恢复指数比AⅡ组延长、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Ⅲ组相比延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1、顺式阿曲库铵在老年患者中的肌松效应与轻壮年患者相似。
2、维库溴铵在老年患者中作用时间、恢复时间比在轻壮年患者中延长。
3、顺式阿曲库铵与维库溴铵复合应用的作用时间、恢复时间均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