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毒死蜱是目前世界上使用量最大的杀虫剂之一,被广泛用于农业和城市卫生害虫的防治,但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国内外在毒死蜱的微生物降解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目前进行的毒死蜱微生物降解多在实验室进行,且常用纯培养方式进行试验,有关微生物在土壤中尤其是在田间土壤环境中对毒死蜱的降解研究甚少。本论文采用电转化方法将含有发光酶基因luxAB的质粒pTR102导入毒死蜱高效降解菌株台湾嗜铜菌(Cupriavidus taiwanensis)X1中,考察了标记菌株与出发菌株的生理特性和对毒死蜱降解性能的差异,并对标记菌株在不同类型土壤中存活状况、降解毒死蜱的性能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本研究所获主要结果如下。采用抗生素浓度梯度平板法测定卡那霉素(km)和四环素(tet)对毒死蜱高效降解菌X1菌株的生长最小抑制浓度分别是17.1μg/mL和2.4μg/mL。对电转化X1菌株条件进行优化,获得最适脉冲场强、最适电击时间、最适质粒DNA浓度分别为10kv/cm,4ms和100ng/μL。采用电转化方法将发光酶基因luxAB成功转入毒死蜱降解菌X1菌株,得到标记菌株Lux-X1。暗室中观察全部菌落均具有发光活性,连续无抗性培养传代15次后发现其遗传稳定性非常好。研究了X1和Lux-X1菌株在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两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pH值为7,但Lux-X1菌株对pH较X1菌株敏感;当pH小于6或大于8时,Lux-X1菌株生长缓慢,说明标记菌株在中性偏碱性条件下生长状况最好。根据Lux-X1与X1的最优生长条件测定了二者的生长曲线,两菌株生长趋势未发生较大变化。标记菌株Lux-X1与出发菌株X1在不同时间内对200mg/L毒死蜱的降解动态趋势基本一致,Lux-X1菌株在2h、6h和10h内对毒死蜱的降解率分别为53.04%、83.89%和93.13%,X1菌株对毒死蜱的降解率分别为52%、88.63%和97.02%,证明外源性DNA导入X1菌后并不影响其对毒死蜱的降解能力。将Lux-X1接种到砂姜黑土,黄褐土和红壤中,30d后均能定殖于土壤中。但在砂姜黑土中存活状况最好,接菌后的前2天活菌数先是增加,再缓慢减少,30d后Lux-X1活菌数为2.73×104CFU/g。Lux-X1菌株在红壤中存活状况较差,在接种后的最初10d内下降很快,活菌数从2.0×107CFU/g下降到9.45×104CFU/g,此后变化缓慢,30d后活菌数为4.47×103CFU/g。标记菌株Lux-X1在砂姜黑土,黄褐土和红壤中对毒死蜱均有很好的降解能力。在初始接菌量均为2.0×108CFU/g干土的条件下,500mg/L毒死蜱在砂姜黑土,黄褐土和红壤中完全降解所需的时间分别为12d、14d和16d。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0.3185、0.2206和0.1732,半衰期分别为2.1765d、3.1423d和4.002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