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心理许可是近十几年来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指个体过去做了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的行为,会允许自己在未来减少做道德行为,或者出现做不道德行为的现象。当前多数研究从道德自我调节机制、解释水平的角度来探讨道德心理许可的影响因素,还有个别研究开始关注行为成本和后果对道德许可的影响。研究表明道德敏感性是道德行为的一个影响因素,同时社会排斥也会影响个体的亲社会行为、道德行为。而道德许可的相关研究表明社会距离也影响道德心理许可。本研究将道德敏感性这一个体因素和社会排斥、社会距离这两个情境因素结合起来探讨它们对大学生道德心理许可的影响。实验一采用2(道德敏感性:低、高)*2(回忆行为的道德性:道德、中性行为)被试间实验设计,探讨道德敏感性和回忆行为的道德性对道德心理许可的影响,结果表明:道德敏感性对道德心理许可的主效应显著,高道德敏感性被试的道德心理许可水平显著低于低道德敏感性被试;回忆行为的道德性对道德心理许可的主效应显著,回忆道德行为的被试的道德心理许可水平显著高于回忆中性行为的被试。道德敏感性和回忆行为的道德性对道德心理许可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加入道德行为的后果,即是否受到排斥这一因素,采取2(道德敏感性:低、高)*2(社会排斥:排斥、控制组)被试间实验设计,探讨道德敏感性和社会排斥对道德心理许可的影响,结果表明:道德敏感性对道德心理许可的主效应显著,高道德敏感性被试的道德心理许可水平显著低于低道德敏感性被试;社会排斥对道德心理许可的主效应显著,回忆做出道德行为受到排斥的被试的道德心理许可水平显著高于回忆中性行为的被试。道德敏感性和社会排斥对道德心理许可的交互作用显著,高道德敏感性排斥组的道德心理许可水平显著高于高道德敏感性控制组,低道德敏感性排斥组和低道德敏感性控制组的道德心理许可水平无显著差异。实验三在实验二基础上,增加了社会距离这一变量,采取2(道德敏感性:低、高)*2(排斥与否:排斥、控制组)*2(社会距离:近、远)被试间实验设计,探讨不同社会距离的替代性排斥和道德敏感性对道德心理许可的影响。结果再次验证了实验二的道德敏感性、社会排斥对道德心理许可的主效应及二者对道德心理许可的交互作用显著,但是并未发现社会距离对道德心理许可的主效应及三个因素两两之间和三因素间对道德心理许可的交互作用显著。本研究表明了个体因素(道德敏感性)和情境因素(社会排斥)对道德心理许可的共同影响,丰富了道德心理许可的理论研究。这一研究或许还启示着我们可以从提高道德敏感性、减少有道德之人或者行德之人受到社会排斥的角度减少道德心理许可行为,提升道德自信。然而本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没有让被试回忆不道德行为,也未探讨个体直接经历的排斥和观察到朋友被排斥或陌生人被排斥这些替代性排斥对道德心理许可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是否显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