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究吡柔比星膀胱热灌注化疗(HIVEC)在降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复发和侵袭方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研究对象及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2016年9月收治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病人120例。均在施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常规病理报告提示:尿路移行上皮细胞癌,病理分期均为非肌层浸润性癌(Ta;Tis;T1)。所有患者术前常规检查均提示心、肺功能无明显异常,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血生化(肝肾功能、电解质)无明显异常值,尿常规术前控制在白细胞5个/HP以下,同时排除其他恶性肿瘤患者。以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的方式,遵从患者及(或)家属意愿,把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患者分为2组。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组为对照组,方法为:患者术后行即刻膀胱灌注化疗(IVC Intravesical Chemotherapy),灌注化疗药物采用的是THP(盐酸吡柔比星)30mg,灌注液为5%葡萄糖50ml。自TURBt术后24.0h内行第1次IVC;坚持1周灌注1次,持续6-8周;调整为4周1次,总共疗程1年。组内患者共58例,女性21例;男性37例。患者年龄在34-77岁,平均(57.7±9.11)岁。术后病理按膀胱癌2002 TNM分级系统(UICC)回示:Tis期6例,Ta期35例,T1期17例。病理分级按WHO 2004膀胱癌恶性程度分级系统显示:乳头状尿路上皮癌高级别25例;乳头状尿路上皮癌低级别33例。按肿瘤数目:单发13例,2-4个30例,大于4个15例,术后均行THP即刻IVC。吡柔比星膀胱热灌注化疗组为实验组,方法为:应用BR-TRG-Ⅱ型体腔热灌注系统对实验组患者实施膀胱热灌注化疗(HIVEC Hyperthermic Intravesical Chemotherapy)。在TURBt术后行THP即刻IVC,并行每周1次的IVC治疗3次,第4周行第1次HIVEC治疗,在第1次HIVEC治疗后可行1-3次IVC。HIVEC治疗以4周1次的频率进行,治疗6次后,膀胱镜检提示无复发,调整为3月1次,共1年,灌注速度为100-200ml/min,灌注时间为90.0min,灌注温度控制在入体温度(44.0±0.3)℃、出体温度(43.0±0.5)℃,IVC与HIVEC灌注化疗药物同为THP30mg,灌注液为5%葡萄糖注射液,总量为1500ml。组内患者共62例,女性22例;男性40例。患者年龄在35-78岁,平均(58.4±8.23)岁。术后病理按膀胱癌2002 TNM分级系统回示:Ta期38例,T1期19例,Tis期5例。病理分级按WHO 2004版膀胱癌恶性程度分级系统显示:乳头状尿路上皮癌高级别26例;乳头状尿路上皮癌低级别36例。按肿瘤数目分为:单发15例,2-4个31例,大于4个16例,术后均行吡柔比星HIVEC治疗。对纳入研究的2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利用泌尿系彩超、膀胱镜等检查手段,观察并统计2组病患在随访期间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肿瘤复发率及肿瘤侵袭率的发生情况,以评估该方法在临床治疗NMIB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设定肿瘤复发标准为:膀胱镜检提示肿瘤膀胱内复发。肿瘤侵袭标准为:术后每3月需复查膀胱镜,镜下可见膀胱内肿瘤复发,同时二次手术的术后病理分级对比前次有所恶化或发现远处转移。结果随访12-56个月,中位时间28个月,期间未出现因严重不良反应(如膀胱挛缩、严重的白细胞减少症、重度贫血等)而终止治疗的患者。实验组患者肿瘤复发率为22.58%(14/62),对照组患者肿瘤复发率为39.66%(23/58),2组患者肿瘤复发率有显著的差异(χ~2=4.097,P=0.043<0.05),肿瘤复发率而言,对照组患者高于实验组。实验组患者肿瘤侵袭率为9.68%(6/62),对照组患者肿瘤侵袭率为24.14%(14/58),2组患者肿瘤侵袭率存在显著差异(χ~2=4.512,P=0.034<0.05),肿瘤侵袭率对照组患者高于实验组。在统计的所有复发病例中,根据患者膀胱肿瘤复发时间的分布情况,通过Kaplan-Meier法分析2组患者复发率,实验组、对照组患者的中位复发时间为13个月和8个月,两组病例的肿瘤复发率相比有统计学差异(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χ~2=4.622,P=0.032<0.05)。HIVEC与IVC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膀胱刺激征(如尿急)、肉眼或镜下血尿、发热、泌尿系感染等,但该研究未出现膀胱挛缩等严重并发症。术后膀胱刺激征发生率显示:实验组为37.10%(23/62),对照组为36.21%(21/58);术后肉眼血尿发生率显示:实验组为22.58%(14/62),对照组为20.69%(12/58);术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显示:实验组为16.13%(10/62),对照组为13.79%(8/58);术后发热发生率显示:对照组为10.34%(6/58),实验组为9.78%(6/62),2组患者术后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所有P值>0.05)。结论1.TURBt术后联合吡柔比星HIVEC在预防NMIBC患者术后复发及侵袭方面,较术后联合常温下吡柔比星IVC有明显优势。2.TURBt术后联合吡柔比星HIVEC相比于常温下吡柔比星IVC,在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