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代人们开始追求有“温度”的美好生活。民宿因其不同于传统旅游住宿产品,能够使旅游者体验“家一般感受”的“有温度生活”而成为当下旅游者的住宿追求。民宿各要素客观存在的“温度”能让顾客在住宿体验中感受到民宿“有温度生活”的温暖并产生民宿“体验温感”。随着全国民宿发展走热,大量商业资本进入民宿,以获取民宿带来的庞大市场和政策红利,并通过民宿获得投资回报和经济利益。商业资本进入民宿市场带来的逐利行为使商业化经营逐渐成为民宿发展的主流,民宿经营者减本运营、与顾客套路化互动、虚假点评等业态不良现象日盛,顾客对“有温度生活”的民宿住宿体验满意度与日渐减,民宿“本真”坚守与“有温度生活”的民宿“温度”持续等问题显现,民宿快速发展与理论研究滞后无法支撑和指导业界实践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有温度生活”的民宿“温度”是否可以度量与评价?顾客在民宿住宿体验中对民宿各要素“温度”的感受和民宿“体验温感”如何产生?如何测量?能否通过民宿“体验温感”研究来促进民宿“本真”的坚守和推进民宿“温度”的“保温”与“升温”?面对民宿发展的现实状况,本研究以顾客住宿体验中的民宿“体验温感”为切入点,针对上述问题展开系统研究,以期通过本研究为“有温度生活”的民宿“本真”坚守和民宿“温度”的持续“保温”、“升温”提供理论指导,并丰富和拓展民宿体验的研究范畴。本研究根据“哲学—科学—伦理学”的研究脉络,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研究路径对民宿“体验温感”展开研究,辨析和研究民宿“温度”和“体验温感”的内涵与外延、民宿“体验温感”的感知与产生及民宿“体验温感”的测量与评价三个问题。研究进程按照“问题辨析—文献解析—理论探析—应用研析—结论分析”的逻辑思路展开,具体研究内容、思路及使用的方法如下:第一,问题辨析——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通过对民宿发展的时代背景、需求与供给背景及理论研究背景的分析,辨析当前“有温度生活”的民宿“本真”缺失问题及顾客对民宿各要素“温度”感受的现实状况,提出民宿“体验温感”研究的迫切性、必要性,和民宿“体验温感”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研究相关问题。此部分研究的具体内容在本研究第一章中展现。第二,文献解析——理论基础分析与建立。对温度和温感、民宿体验、民宿“温度”和“体验温感”等方面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分析,并对本研究依托的相关理论进行回顾、阐述与应用分析,为民宿“温度”和“体验温感”的研究寻找和建立理论基础。此部分研究的具体内容在本研究第二章中展现。第三,理论探析——“是什么”和“为什么”问题的探析与研究。(1)在辨析社会温度和温感、个体温度和温感等广义温度和温感概念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分析与逻辑推理,对民宿情境化中的民宿“温度”和“体验温感”概念内涵和外延进行相关研究,回答民宿“体验温感”“是什么”的理论问题。此部分研究的具体内容在本研究第三章中展现;(2)在民宿“体验温感”感知的理性分析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对本研究收集的民宿顾客网络点评和访谈资料进行分析,辨析民宿“体验温感”的构成要素、感知阶段、影响因素及其影响作用,探究民宿“体验温感”的感知及产生过程,回答民宿“体验温感”“为什么”的理论问题。此部分研究的具体内容在本研究第四章中展现。第四,应用研析——如何测量的问题研究。以舒适物理论为理论依据,以现有民宿管理办法中的评价要素及本研究第四章理性分析获得的民宿“体验温感”构成要素为现实参照,运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民宿“体验温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指标权重。通过对研究收回的924份有效问卷数据分析,获得顾客在住宿体验历时阶段的民宿“体验温感”测量值,并对我国当下顾客住宿体验中感受的民宿“温度”进行判定,回答民宿“体验温感”怎么测量(“怎么办”)的应用问题。此部分研究的具体内容在本研究第五章、第六章中展现。第五,结论分析与讨论。对本研究得出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和进一步的讨论,并根据研究结论的讨论与启示,提出如何提高顾客民宿“体验温感”和提升民宿“温度”的对策和建议。此部分研究的具体内容在本研究第七章中展现。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广义温度是包含个体生理温度和心理温度的社会温度,是社会个体对社会存在客观现象的感知和判断的隐喻描述。广义温感是包含个体生理温感和心理温感的社会温感,是社会个体对广义温度的感知程度和满足程度的隐喻表述。(2)民宿“温度”由民宿的环境“温度”、功能“温度”和情感“温度”构成,是民宿各要素“温度”的集合,是顾客体验民宿各要素后对民宿体验结果评价的一种隐喻描述;民宿“体验温感”是顾客对客观存在的民宿各要素“温度”的体验感知与需求满足程度的反映及表现,是顾客在不同住宿历时阶段对民宿各要素“温度”的体验感知与需求满足程度的隐喻表述。民宿“温度”和“体验温感”具有泛概念性、主客观性、可感知性和可测量性。(3)民宿“体验温感”具有多要素性、多阶段性和多场域性。(1)民宿“体验温感”由民宿的环境“体验温感”、功能“体验温感”和情感“体验温感”构成。(2)顾客的民宿“体验温感”形成于顾客入店前、住店中和离店后三个住宿历时阶段,顾客在住宿各历时阶段的民宿“体验温感”感知与形成过程遵循“各住宿历时阶段的民宿体验——感受各住宿历时阶段民宿各要素表现出的‘温度’——形成各住宿历时阶段的民宿‘体验温感’——对各住宿历时阶段的民宿‘温度’进行高低判定”的逻辑。(3)多情境、多关系构成多场域的民宿“体验温感”。(4)民宿“体验温感”的感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在不同住宿历时阶段对顾客住宿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1)顾客住宿动机、消费价值观和预订方式是影响民宿“体验温感”感知的内在因素,民宿服务情境、在地居民的好客程度是影响民宿“体验温感”感知的外在因素;(2)入店前顾客的民宿“体验温感”会影响其入住意愿,住店中顾客的民宿“体验温感”会影响其住宿体验的满意度和再宿意愿,离店后顾客的民宿“体验温感”会影响其公民行为。(5)民宿“体验温感”评价是顾客在不同住宿历时阶段对不同民宿要素体验的集合结果,通过顾客在住宿体验中产生的民宿“体验温感”测量值可以对“有温度生活”的民宿“温度”进行高低判定,并可以评价顾客的民宿体验质量和住宿满意度。(6)当前顾客对我国民宿“温度”的判定存在较大差异,民宿“温度”有待提高。(1)顾客对民宿“温度”总体判定不高,民宿各要素“温度”存在较大差异。多数顾客仅能感受到民宿“温度”的“微暖”,难以感受到“温暖”;(2)顾客在不同住宿历时阶段对民宿“温度”的判定呈现较大差异。随着住宿过程的展开,顾客对民宿“温度”的判定越来越低。(7)导致顾客对民宿“温度”判定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民宿主人与民宿顾客对民宿认知差异及混乱,商业化和逐利化的民宿经营,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的民宿发展,“刷好评”的网上虚假宣传,生存压力下“有温度生活”的情怀性民宿减少,民宿行业监管困难,民宿理论研究滞后无法指导业界实践等是导致顾客对民宿“温度”判定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上述研究结论的揭示与启示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以下管理建议:(1)在宏观层面,应加大民宿行业管理部门的行业监管、支持和引导力度;(2)在中观层面,应加大民宿行业协会的引导、预订平台的配合和金融机构的辅助作用;(3)在微观层面,民宿主人应有正确的职业认知和“有情怀”的经营理念与行为,通过与所在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有序市场和发展环境。本研究通过对民宿“温度”和“体验温感”的内涵和外延、民宿“体验温感”的感知与产生及民宿“体验温感”的测量与评价问题的研究,从理论上拓展了社会温度和温感的研究范畴,并将感性的民宿“体验温感”可测量化,使民宿“温度”高低可以判定,既为民宿“温度”的量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测量方法,也为民宿管理部门质量管理、民宿行业协会引导发展、民宿主人坚守“本真”提供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