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金融改革快速推进,资本监管日趋严格,银行业盈利增速普遍下滑。“十三五”时期,利率市场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亟需探索出提升管理效率、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的可行方法。美国是拥有全球最完善的利率市场化机制的国家之一,其银行业经营模式发展较为成熟,因此,参照美国商业银行管理效率水平,借鉴美国商业银行的改革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发现管理问题、提高管理效率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在管理效率理论中,结合纯技术效率与配置效率即可得出X效率。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反映管理能力的X效率对银行的影响远大于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因此,本文将X效率作为银行管理效率的研究重点。本文通过比较各类银行效率测算方法,选取投入导向VRS径向DEA模型,基于改进后的BSS银行管理质量模型,构建了中国商业银行管理效率评价模型,对中国商业银行的管理效率进行评价。DEA模型定量分析结果揭示了中国商业银行管理效率现状:平均配置效率值为0.856,平均纯技术效率值为0.996,平均管理效率值为0.854。指标投影分析进一步表明银行管理效率存在的问题:中国管理非有效银行都在员工薪酬福利、员工总数两方面超标,固定资产闲置、总利息支出过多现象较为多发,分支机构庞大、非利息支出过多问题初显。针对中国商业银行的管理非有效问题,本文进行了微观与宏观两方面的原因分析。(1)总利息支出超过有效值,主要原因是银行经营模式单一,中间业务薄弱。(2)非利息支出过多,主要受分支网点增加、费用控制管理不力、不良贷款增多的影响。(3)固定资产净值超标,主要原因是银行更新经营设备,但业务流程优化不足,影响经营效率提高。(4)员工总数冗余,主要因为银行客户管理体系不科学、员工专业比例不协调与培训机制不健全。(5)分支机构过多,反映出银行自助及电子发展渠道的不足。(6)员工薪酬福利投入过多,主要受员工冗余、薪酬等激励制度不完善影响。(7)银行管理效率宏观影响因素的定性研究表明:中国商业银行管理效率还受到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行业流动性风险、银行不良贷款等因素的影响。基于市场历史条件的相似性,借鉴美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经验与教训,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产品创新、经营转型并配合以银行监管体系的完善,解决与避免管理非有效问题:(1)紧绕对公、零售、城镇化及“三农”业务领域需求变化,研发新的产品、服务,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推动业务流程与管理机制优化。(2)摆脱“规模情结”,精心维护最适合自己的客户群体,寻找平衡的转型战略,事前准确定位,事中加强约束、强化执行,事后动态评估。(3)完善我国银行监管体系,重视资本与创新产品的监管,设立独立的银行监管部门,在混业经营趋势下多方联动,加强金融衍生产品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加快监管体系信息化、网络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