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成长的悖论:觉醒与回归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mi87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被誉为二十世纪少数拥有杰出心灵的西方小说家之一,其作品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值得人们不断的欣赏和了解。”[1]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莱辛的作品被翻译成俄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捷克语、法语、日语、汉语等二十多种文字,受到了欧洲、北美、亚洲、非洲读者的欢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评论界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和批评理论对莱辛作品进行解读,其女性主题备受瞩目。莱辛以特有的眼光观察着女性的生存境遇,感受着女性命运跳动的脉搏。本文试图从女性成长小说的角度对莱辛1973年的畅销小说《黑暗前的夏天》进行解读,分析女主人公凯特一开始试图逃脱家庭的束缚,否认父权制社会赋予的妻母意义,最终又回归家中的故事情节,勾画出女性成长的心灵轨迹:觉醒逃离—迷失—退却—回归,进而得出女性成长的悖论:从家庭出发最终又回到起点这一矛盾的成长路径,分析女性圆形成长路径的原因以及隐含的积极意义。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和女性主义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展现女主人公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分析女性处于“他者”地位的原因。本文继而运用希金斯关于“自我”理论,通过梳理社会自我、理想自我、现实自我之间的关系,探讨女主人公凯特如何寻求自我的价值,定位理想自我:一方面肯定社会自我所赋予的责任与义务;另一方面准确地对待理想自我,并为理想自我留有发展空间。女性若想实现真正的自我,必须摆脱“常人”非本真的生活状态,不再以他人的观点作为自身的判断标准,需要拥有自己的思想进而拥抱本真的诗性存在小说主人公凯特经过一个夏天的探索,最终回归到家中。作为父权制社会下的产物,家庭对女性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是女性气质形成的温床。然而回到家中,并不是女性宿命的无奈言说。经过一个夏季的磨砺,女主人公心理愈加的成熟,意识到女性在社会中所处的弱势地位的直接原因并不是社会赋予的妻母角色。女性的真正成熟是能够以平等的姿态与性别权利的压制相抗衡,以平和的心态争取两性之间的和谐。伦理意义上的家庭上升到彼岸的精神家园,成为女性追寻的心灵港湾。《黑暗》这部小说传达着莱辛对于女性成长的积极探讨,对现实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同时为反观国内相关文学提供了参照物。
其他文献
<正> 金朝中央官制,是经由太宗、熙宗、海陵王三次改革之后,逐步确立、完备起来的。金朝中央官制的改革,与金朝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演变和中央集权制的形成过程紧密相关.研究
<正> 嫩江地区的考古工作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就开始了,1930年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现代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梁思永先生在嫩江之涯的昂昂溪科学地发掘了新石器时代墓葬
翻开中华民族辉煌的茶文化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历史时期茶俗的运行轨迹。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出自唐代,源自唐代。宋元明清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它又得到了深入的发展,相
宋代的职田制度既是一项土地制度,又是职官制度的补充,是作为一项廉政措施而实行的。与其前身西晋北魏隋唐时的“菜田”、“公田”、“职分田”制度相比,宋代职田制度具有给田范
在世界上具有独特环境资源意义的苏北辐射沙洲位于南黄海西南隅 ,其不断并岸成陆产生大片开发潜力巨大的农用土地资源 .但目前存在诸如岸线冲淤、生态脆弱、过度与无序开发等
伽达默尔把解释学循环拆解为前理解和主题理解之间的关系;前理解和主题理解之间并非一种静态的结构,而是在社会历史的运动中进行着辩证转换;意义预期并不直接来自于理解者的
<正>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进程的推进,大学生不仅要学习法律知识,更要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既是大学生塑造现代人的人格和适应现代法律生活的需要,也是建设法治社会的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怎样正确处理教材与教学、课本与讲义的关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中国近现代
中国瓷器自唐代开始海外输出,随着东方航路的发现,历经千年,于明代远渡重洋到达西方并在清代达到极盛。18世纪时期,中国广彩瓷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典型代表之一,其散发出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