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激转录因子1和热激蛋白在牡蛎热响应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yf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栖息在潮间带的重要经济物种,牡蛎经常受到强烈的温度波动胁迫。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趋势加剧,栖息在潮间带的生物的生存压力与日俱增。牡蛎的夏季大规模死亡现象对产业造成巨大经济影响,其被认为与高温胁迫有关,因此研究牡蛎热适应机制具有重要生态和产业意义。本研究选取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和热适应能力差异的巨蛎属两姊妹亚种—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 gigas)和福建牡蛎(C.gigas angulata),通过对HSF1在牡蛎热激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HSP之间的调控关系的了解来阐释牡蛎热耐受性差异的调控机制。我们首先克隆鉴定热激响应的HSF1不同亚型;而后通过转录组(HSF1干扰后的热应激)和染色质免疫沉淀后测序(ChIP-seq)研究HSF1在热激中作用及其下游调控基因;之后在两姊妹亚种(C.gigas gigas和C.gigas angulata)中比较了HSP基因序列差异以及其与HSF1调控关系;最后通过对一个在两亚种中具有表达差异的HSP70基因的启动子序列研究,来阐释牡蛎中复杂的热适应调节机制。
  1.热激条件下响应的HSF1亚型
  为了解福建牡蛎和长牡蛎哪种HSF1的可变剪切形式在热激响应中会发挥主要作用,我们在热激后的材料中进行克隆,并在不同热激程度的材料中进行亚型的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在长牡蛎和福建牡蛎中主要有两种HSF1亚型(HSF1a和HSF1d)响应热应激,且它们在不同的温度应激下的表达丰度不同。而后对两亚种的HSF1a和HSF1d亚型分别进行亚细胞定位实验,发现它们都可以在热激后从均匀分布的状态到聚集到细胞核内点状分布。结合相互作用实验表明HSF1d可以相互结合形成聚体。本部分的实验结果表明在两亚种中响应于热应激表达的HSF1亚型可能都参与了热激调控。
  2.通过转录组和基因干扰技术对长牡蛎热激响应中HSF1的调控研究
  为了研究在热激状况下的响应基因以及受HSF1调控的基因的情况,本研究处理得到以下四组材料:对照组、35℃-2h热激组、HSF1干扰组和干扰后热激组。将这四种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转录组分析结果得到了150个热激响应差异基因,其中包括七个HSP基因。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得到的17个HSP基因中有六个也通过差异基因富集得到与热激相关。此外,我们发现在热激中,被HSF1上调和下调的基因分别是48和47个。在上调的基因中,我们得到了一个可能受HSF1响应热激调控的HSP70基因(CGI_10002387)。通过结合位点预测和荧光素酶双报告基因实验初步证实了HSF1对富集到的HSP70的调控作用。基于差异表达的基因和WGCNA分析,在热激条件下富集到了低氧信号通路。此外,在热激中,HSP70和HSP20是最早响应的。
  3.通过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测序技术研究HSF1下游调控基因
  通过染色质水平寻找HSF1在热激中结合的基因,从染色质水平分析HSF1的调控情况。测序得到916个与HSF1结合位点相对应的基因,分析发现有四个HSP70基因,两个HSP40基因和一个小HSP基因表现出与HSF1的结合能力。在GO分析中,HSF1的靶基因与信号转导,能量产生以及对生物刺激的反应有关。并且验证了一个在启动子区域具有结合位点的HSP70(CGI_10003417)在热激下受HSF1调控。
  4.长牡蛎和福建牡蛎中差异表达的HSP序列比较及其与HSF1关系研究
  为探究长牡蛎和福建牡蛎热激下基因响应差异原因,对两亚种中表达差异显著的HSP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及其与HSF1调控关系的研究。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两亚种中对应的HSP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序列高度相似,且具有相同的功能域,表明这些HSP基因的功能在两亚种中是保守的。然而,启动子区域序列在两亚种中存在较大差异。对差异较大的两个基因分析发现在两亚种中的表达模式相似,可能具有相同的调控模式。随后通过荧光素酶双报告实验研究HSF1和HSP的调控关系,发现HSF1d亚型在长牡蛎中的激活作用比在福建牡蛎中强,HSF1a则表现为在福建牡蛎中更强的激活作用。启动子区差异最大的基因被激活的程度最高,且在两亚种中被调控的程度差异最大。说明这个基因(CGI10002594)的启动子区序列的差异可能是造成热激状态下两亚种表达程度差异的重要原因。
  5.对HSP70(CGI10002594)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序列研究
  通过分析启动子区域序列情况,试图解析序列差异在调控关系中的地位。分析发现序列变异类型包括片段的插入或缺失(indel)以及单碱基突变,福建牡蛎具有更多indel的个体。indel多是富含AT的重复序列,在两亚种的差异序列相似度较高。推测位点突变(A/G)可以使序列与HSF1的结合潜力增加,且发现indel和A/G突变存在关联。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富含AT的序列indel和A/G突变表现为很高的连锁不平衡特性,且A/G突变基因型在两亚种群体比较中呈现出显著差异。随后对不同单倍型进行调控关系研究表明,单倍型Ⅱ被激活的程度更高。综上,该位点变异和富含AT的indel序列可能影响了基因的表达。
  总而言之,我们的研究表明长牡蛎可能存在HSF1-HSP调控关系。且结果显示,在牡蛎的热激调控中似乎存在更加复杂的机制。本实验的探索有利于对牡蛎耐热性机制的了解,并为耐热性的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候选基因和理论支持,从而为牡蛎的夏季大规模死亡研究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承担着保护水产种质资源及其生存环境,并为苗种繁育场提供后备亲鱼等任务。湖北省具有极为丰富的水产种质资源,且高度重视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和翘嘴鲐(Culter alburnus)均因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遗传育种价值和生态价值而备受关注。全省将翘嘴鲌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多达12处,黄颡鱼达
学位
水是生命之源,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的根本。近年来,随着中国工业和农业的迅速发展,中国水资源污染严重。一方面,氨氮是水中最常见的一种污染物质,也是水产养殖过程中最易富集的污染物,氨氮的积累不仅能引起水体富营养化,而且在养殖水体中还会对养殖的经济动物造成毒害作用。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最常见的氮源,氨氮可以被各种植物以及微生物同化利用。小球藻是水体中广泛分布的真核微藻,它对各类的胁迫均有一定的耐受性,且可
学位
本研究以异育银鲫“中科5号”(Carassius gibelio var.CAS V)幼鱼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循环水系统中进行养殖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制粒工艺(颗粒工艺和挤压膨化工艺)、不同原料粉碎粒度和制粒温度对饲料品质和异育银鲫生长表现的影响;并针对颗粒加工所生产的颗粒料的水稳定性差的问题,进行粘合剂的补充,探究不同粘合剂类型和水平对饲料品质和异育银鲫生长表现的影响;针对膨化加工过程中维生素易损的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对虾是对虾科动物的统称,属于甲壳动物亚门十足目,是水生动物的重要代表类群,具有不可替代的科学价值。同时,对虾又作为世界重要的水产养殖对象,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对虾基因组的破译和大量组学数据的积累,不仅对阐明对虾特殊的生命现象、解析对虾的适应性机制、研究对虾乃至甲壳动物的演化历史和生态地位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为以对虾代表的经济甲壳动物的遗传育种奠定重要的基础。本论文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
本研究以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为对象,选取对虾养殖生产中较为突出的三种不同致病因素——黄曲霉毒素(AFB1)、高密度养殖、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作为胁迫因子,分别对健康的凡纳滨对虾进行胁迫实验,研究不同致病因素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抗氧化、免疫以及营养性能的影响,并结合转录组和微生物16S测序技术系统地研究了对虾肝胰腺和肠道对不同致病因子的
文蛤(Meretrix petechialis)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水产养殖贝类。在文蛤养殖过程中,弧菌感染引起的爆发性死亡事件时有发生。因此,了解疾病发生和致病机理,可以为病害防治和抗性品种选育提供科学基础。本研究利用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对文蛤进行人工模拟攻毒感染实验,通过转录组分析了弧菌感染过程中文蛤肝胰腺免疫和代谢响应,研究了弧菌感染早期肝胰腺载菌量和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