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栖息在潮间带的重要经济物种,牡蛎经常受到强烈的温度波动胁迫。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趋势加剧,栖息在潮间带的生物的生存压力与日俱增。牡蛎的夏季大规模死亡现象对产业造成巨大经济影响,其被认为与高温胁迫有关,因此研究牡蛎热适应机制具有重要生态和产业意义。本研究选取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和热适应能力差异的巨蛎属两姊妹亚种—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 gigas)和福建牡蛎(C.gigas angulata),通过对HSF1在牡蛎热激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HSP之间的调控关系的了解来阐释牡蛎热耐受性差异的调控机制。我们首先克隆鉴定热激响应的HSF1不同亚型;而后通过转录组(HSF1干扰后的热应激)和染色质免疫沉淀后测序(ChIP-seq)研究HSF1在热激中作用及其下游调控基因;之后在两姊妹亚种(C.gigas gigas和C.gigas angulata)中比较了HSP基因序列差异以及其与HSF1调控关系;最后通过对一个在两亚种中具有表达差异的HSP70基因的启动子序列研究,来阐释牡蛎中复杂的热适应调节机制。
1.热激条件下响应的HSF1亚型
为了解福建牡蛎和长牡蛎哪种HSF1的可变剪切形式在热激响应中会发挥主要作用,我们在热激后的材料中进行克隆,并在不同热激程度的材料中进行亚型的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在长牡蛎和福建牡蛎中主要有两种HSF1亚型(HSF1a和HSF1d)响应热应激,且它们在不同的温度应激下的表达丰度不同。而后对两亚种的HSF1a和HSF1d亚型分别进行亚细胞定位实验,发现它们都可以在热激后从均匀分布的状态到聚集到细胞核内点状分布。结合相互作用实验表明HSF1d可以相互结合形成聚体。本部分的实验结果表明在两亚种中响应于热应激表达的HSF1亚型可能都参与了热激调控。
2.通过转录组和基因干扰技术对长牡蛎热激响应中HSF1的调控研究
为了研究在热激状况下的响应基因以及受HSF1调控的基因的情况,本研究处理得到以下四组材料:对照组、35℃-2h热激组、HSF1干扰组和干扰后热激组。将这四种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转录组分析结果得到了150个热激响应差异基因,其中包括七个HSP基因。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得到的17个HSP基因中有六个也通过差异基因富集得到与热激相关。此外,我们发现在热激中,被HSF1上调和下调的基因分别是48和47个。在上调的基因中,我们得到了一个可能受HSF1响应热激调控的HSP70基因(CGI_10002387)。通过结合位点预测和荧光素酶双报告基因实验初步证实了HSF1对富集到的HSP70的调控作用。基于差异表达的基因和WGCNA分析,在热激条件下富集到了低氧信号通路。此外,在热激中,HSP70和HSP20是最早响应的。
3.通过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测序技术研究HSF1下游调控基因
通过染色质水平寻找HSF1在热激中结合的基因,从染色质水平分析HSF1的调控情况。测序得到916个与HSF1结合位点相对应的基因,分析发现有四个HSP70基因,两个HSP40基因和一个小HSP基因表现出与HSF1的结合能力。在GO分析中,HSF1的靶基因与信号转导,能量产生以及对生物刺激的反应有关。并且验证了一个在启动子区域具有结合位点的HSP70(CGI_10003417)在热激下受HSF1调控。
4.长牡蛎和福建牡蛎中差异表达的HSP序列比较及其与HSF1关系研究
为探究长牡蛎和福建牡蛎热激下基因响应差异原因,对两亚种中表达差异显著的HSP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及其与HSF1调控关系的研究。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两亚种中对应的HSP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序列高度相似,且具有相同的功能域,表明这些HSP基因的功能在两亚种中是保守的。然而,启动子区域序列在两亚种中存在较大差异。对差异较大的两个基因分析发现在两亚种中的表达模式相似,可能具有相同的调控模式。随后通过荧光素酶双报告实验研究HSF1和HSP的调控关系,发现HSF1d亚型在长牡蛎中的激活作用比在福建牡蛎中强,HSF1a则表现为在福建牡蛎中更强的激活作用。启动子区差异最大的基因被激活的程度最高,且在两亚种中被调控的程度差异最大。说明这个基因(CGI10002594)的启动子区序列的差异可能是造成热激状态下两亚种表达程度差异的重要原因。
5.对HSP70(CGI10002594)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序列研究
通过分析启动子区域序列情况,试图解析序列差异在调控关系中的地位。分析发现序列变异类型包括片段的插入或缺失(indel)以及单碱基突变,福建牡蛎具有更多indel的个体。indel多是富含AT的重复序列,在两亚种的差异序列相似度较高。推测位点突变(A/G)可以使序列与HSF1的结合潜力增加,且发现indel和A/G突变存在关联。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富含AT的序列indel和A/G突变表现为很高的连锁不平衡特性,且A/G突变基因型在两亚种群体比较中呈现出显著差异。随后对不同单倍型进行调控关系研究表明,单倍型Ⅱ被激活的程度更高。综上,该位点变异和富含AT的indel序列可能影响了基因的表达。
总而言之,我们的研究表明长牡蛎可能存在HSF1-HSP调控关系。且结果显示,在牡蛎的热激调控中似乎存在更加复杂的机制。本实验的探索有利于对牡蛎耐热性机制的了解,并为耐热性的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候选基因和理论支持,从而为牡蛎的夏季大规模死亡研究提供参考。
1.热激条件下响应的HSF1亚型
为了解福建牡蛎和长牡蛎哪种HSF1的可变剪切形式在热激响应中会发挥主要作用,我们在热激后的材料中进行克隆,并在不同热激程度的材料中进行亚型的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在长牡蛎和福建牡蛎中主要有两种HSF1亚型(HSF1a和HSF1d)响应热应激,且它们在不同的温度应激下的表达丰度不同。而后对两亚种的HSF1a和HSF1d亚型分别进行亚细胞定位实验,发现它们都可以在热激后从均匀分布的状态到聚集到细胞核内点状分布。结合相互作用实验表明HSF1d可以相互结合形成聚体。本部分的实验结果表明在两亚种中响应于热应激表达的HSF1亚型可能都参与了热激调控。
2.通过转录组和基因干扰技术对长牡蛎热激响应中HSF1的调控研究
为了研究在热激状况下的响应基因以及受HSF1调控的基因的情况,本研究处理得到以下四组材料:对照组、35℃-2h热激组、HSF1干扰组和干扰后热激组。将这四种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转录组分析结果得到了150个热激响应差异基因,其中包括七个HSP基因。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得到的17个HSP基因中有六个也通过差异基因富集得到与热激相关。此外,我们发现在热激中,被HSF1上调和下调的基因分别是48和47个。在上调的基因中,我们得到了一个可能受HSF1响应热激调控的HSP70基因(CGI_10002387)。通过结合位点预测和荧光素酶双报告基因实验初步证实了HSF1对富集到的HSP70的调控作用。基于差异表达的基因和WGCNA分析,在热激条件下富集到了低氧信号通路。此外,在热激中,HSP70和HSP20是最早响应的。
3.通过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测序技术研究HSF1下游调控基因
通过染色质水平寻找HSF1在热激中结合的基因,从染色质水平分析HSF1的调控情况。测序得到916个与HSF1结合位点相对应的基因,分析发现有四个HSP70基因,两个HSP40基因和一个小HSP基因表现出与HSF1的结合能力。在GO分析中,HSF1的靶基因与信号转导,能量产生以及对生物刺激的反应有关。并且验证了一个在启动子区域具有结合位点的HSP70(CGI_10003417)在热激下受HSF1调控。
4.长牡蛎和福建牡蛎中差异表达的HSP序列比较及其与HSF1关系研究
为探究长牡蛎和福建牡蛎热激下基因响应差异原因,对两亚种中表达差异显著的HSP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及其与HSF1调控关系的研究。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两亚种中对应的HSP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序列高度相似,且具有相同的功能域,表明这些HSP基因的功能在两亚种中是保守的。然而,启动子区域序列在两亚种中存在较大差异。对差异较大的两个基因分析发现在两亚种中的表达模式相似,可能具有相同的调控模式。随后通过荧光素酶双报告实验研究HSF1和HSP的调控关系,发现HSF1d亚型在长牡蛎中的激活作用比在福建牡蛎中强,HSF1a则表现为在福建牡蛎中更强的激活作用。启动子区差异最大的基因被激活的程度最高,且在两亚种中被调控的程度差异最大。说明这个基因(CGI10002594)的启动子区序列的差异可能是造成热激状态下两亚种表达程度差异的重要原因。
5.对HSP70(CGI10002594)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序列研究
通过分析启动子区域序列情况,试图解析序列差异在调控关系中的地位。分析发现序列变异类型包括片段的插入或缺失(indel)以及单碱基突变,福建牡蛎具有更多indel的个体。indel多是富含AT的重复序列,在两亚种的差异序列相似度较高。推测位点突变(A/G)可以使序列与HSF1的结合潜力增加,且发现indel和A/G突变存在关联。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富含AT的序列indel和A/G突变表现为很高的连锁不平衡特性,且A/G突变基因型在两亚种群体比较中呈现出显著差异。随后对不同单倍型进行调控关系研究表明,单倍型Ⅱ被激活的程度更高。综上,该位点变异和富含AT的indel序列可能影响了基因的表达。
总而言之,我们的研究表明长牡蛎可能存在HSF1-HSP调控关系。且结果显示,在牡蛎的热激调控中似乎存在更加复杂的机制。本实验的探索有利于对牡蛎耐热性机制的了解,并为耐热性的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候选基因和理论支持,从而为牡蛎的夏季大规模死亡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