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体钢板切割过程管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i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船体钢切割是典型的项目型切割,是按订单生产(Cutting to Order,CTO)的生产活动,比较复杂。每个客户的需求不一样,导致产品的形式不尽相同。在这个生产过程中,很多的信息不能结构化或者不完整,从而导致不能有效地指导现场的切割工作,现场时常出现随意切割、错割漏割的现象,降低产品质量。为了修复误切割引起的质量问题,必须进行返工和再切割。过度无效的切割时间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总切割时间的增加,影响工期按时完成。为了解决该工程问题,有必要控制切割过程。然而,当前的挑战是缺乏反馈系统性能评估反馈方法及对切割执行过程的监控,工艺信息不完整,结构程度低,无法实现有效关联。本文以船体钢板切割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现有切割过程的信息内容,区分规划阶段和切割执行阶段的不同工艺信息,梳理和补充船体钢材切割过程中所需的工艺信息,保证工艺信息的完整。研究了工艺信息模型,分别构建了工艺规划信息和工艺执行信息,为船体钢板切割严格按照工艺实施奠定了基础。在对研究分析好项目型切割系统的特点后,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系统评价方法,包括系统的质量、效率、功能性能。为了应对切割过程中的异常事件,例如不合时宜的材料输送和不合格的质量,致使切割系统的功能性能降低。建立0-1规划数学模型以实时派遣工人以达到最大化工艺系统的性能。解决方案结果反馈到切割车间,以指导切割系统的后续分配,并为改进船体钢切割工艺系统提供依据。论文研究了基于PBOM的切割过程管控系统的总体机构,将PBOM的节点产生过程及其属性归类、调整,开发了船体钢板切割过程管控系统,具有遗漏检测、实时评估和调度等功能,确保员工根据确切的工艺、资源和切割顺序约束进行操作,实现对切割过程的监控和反馈。开发的切割过程管控系统已应用于江南造船厂的钢板切割。实践证明,该系统能够在保证切割质量的情况下,有效提高产品的切割效率。
其他文献
随着潜油电泵在油田现场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对潜油电泵井进行工况监测和故障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转速是反映泵机工况和故障的重要参数,但现阶段转速分析的计算量太大,存在下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时期,钢铁行业由于产业布局不合理、产品同质化竞争、生产要素过度投入等因素,绝大多数钢铁企业出现了产能增加、需求缩减的发展困境。在此背景下开展钢铁企业盈利能力研究,为钢铁企业调整盈利模式、提升盈利能力提供建议十分必要。盈利能力是企业通过生产、销售产品获取利润的能力,主要衡量方式是通过综合计算一定运营周期内企业收益数额。目前绝大部份钢铁企业盈利能力研究的着眼点主要在整个行业的
随着智能制造和大数据的迅猛发展,工业以太网协议随着工业控制系统的网络化变得趋向于开放化。由于工业以太网协议作为工业控制系统的关键因素,它的安全问题影响着整个系统,所以对其安全性研究尤为重要。虽然当前有许多对工业以太网协议安全和改进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缺乏对协议的形式化建模与安全评估,只注重协议本身安全功能的实现,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将工业以太网协议进行形式化建模以及安全评估,对协议的安全研究和改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在小儿泌尿外科的临床应用及其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对2000年1月~2006年12月间的43例小儿腹腔镜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3例患者涉及6种以上术式,结果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育愈发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与思维品质培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言文字与思维发展密切相关,语文教育必须要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其思维品质。”基于语文教育的特点以及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被《课标》列入学习任务群,旨在发展学生推理、批判与发现等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深刻性,提升其理性思维水平。本文主要研究高中散文思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肾盂输尿管切开取石的技术要点和临床价值。方法:在后腹腔镜下完成肾盂输尿管切开取石135例,肾盂结石63例(均为肾外型肾盂),输尿管上段结石72例,右侧56例,左侧79
科技迅速发展带动各种信息技术的进步可谓是风驰电掣,信息技术便捷了人们的生活,但信息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近年来,信息泄露妨害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为了保护信息,可逆信息隐藏算法被提出。可逆信息隐藏算法能隐藏信息,提取隐藏的信息并恢复原始载体。此外,越来越多的人将个人数据(如图像、音频等)上传到云端进行存储,部分用户顾虑到信息泄露上传前会对其加密。为了方便管理,云端需在密文数据中嵌入一些标签信息等
在役焊接修复技术以其经济、高效、环保等优势广泛应用于油气管道修复行业,服役的旧管线如X70钢管线由于腐蚀等多种原因造成的缺陷,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在役焊接修复技术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