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我院儿童紫癜性肾炎(Henoch-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的一般情况、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分型、中药辨治规律及治疗效果等,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到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住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紫癜性肾炎患儿病例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发病季节、发病诱因),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一般检查、肾脏相关检查等),中医相关因素(中医辨证分型、中药辨治规律)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方法,采用Excel和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本研究共收集儿童HSPN患儿病例136例,平均发病年龄为(8.91±2.86)岁,其高发年龄段为7~12岁,共80例(58.8%)。男女性别比例为1.43:1。本病高发于冬春季节,占全年的58.82%。2.发病诱因:呼吸道感染为儿童HSPN主要诱因,占发病总数的47.1%;食物过敏患儿占17.1%;药物过敏患儿占4.4%;其他因素患儿占4.4%;其余患儿发病诱因未明确。3.临床特点:136例儿童HSPN患儿出现皮肤紫癜和肾脏症状者占16.17%,关节和肾脏症状者占11.02%,胃肠道和肾脏症状者占13.97%,皮肤紫癜、关节症状和肾脏症状者占15.44%,关节症状、胃肠道症状和肾脏症状者占13.23%,皮肤紫癜、胃肠道症状和肾脏症状者占18.38%,皮肤紫癜、关节症状、胃肠道症状和肾脏症状者占11.76%。临床分型表现为血尿和蛋白尿型68例(50.00%),孤立性蛋白尿型37例(27.21%),孤立性血尿型22例(16.17%),肾病综合征型9例(6.61%)。尿液常规示尿隐血和尿蛋白定性均阴性11例(8.08%),尿隐血异常124例(91.17%),蛋白定性异常70例(51.47%),尿隐血和尿蛋白均异常70例(51.47%)。4.实验室检查:血液常规:WBC计数升高50例,降低26例,NEUT百分比升高65例,降低36例。LYMPH百分比升高44例,降低25例。RBC计数升高21例,降低16例,HB升高者32例,降低者15例,PLT计数升高者38例。尿液常规:尿蛋白(+)70例,尿隐血(+)124例,红细胞(+)88例,白细胞(+)43例。粪便常规:镜检白细胞(+)25例,镜检红细胞(+)30例,粪便隐血者(+)65例。肾脏相关检查:24h尿蛋白量测定(+)122例,尿微量白蛋白测定(+)80例。尿酸升高39例。肾脏B超异常者11例。5.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分型:中医辨证分型:风热伤络证60例;血热伤络证18例;湿热伤络证15例;肠胃积热证13例;脾肾阳虚证14例;气虚血瘀证9例;阴虚火旺证7例。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分型关系,风热伤络证以孤立性血尿型与血尿和蛋白尿型多见,湿热伤络证、血热伤络证以血尿和蛋白尿型多见,脾肾阳虚证以孤立性蛋白尿型多见,其他中医证型与临床分型均有发生。6.中药辨治规律:中药治疗血尿和蛋白尿药物总频次占比为47.07%。常用中药前十位分别为:防风、荆芥、茜草、甘草、仙鹤草、紫草、小蓟、苍术、赤芍、益母草。30味高频药物系统聚类分析为:(1):防风、荆芥;(2):茜草、甘草、仙鹤草、紫草;(3):小蓟、苍术、赤芍、益母草;(4):伸筋草、黄芪、苦参、白茅根、牡丹皮、芡实、金银花、绿豆、赤小豆、连翘、炒黑豆、薏苡仁、墨旱莲、土茯苓、滑石、鸡内金、猪苓、山药、水牛角末、生地黄。临床用药以发散风寒药、清热凉血药、补气药、化瘀止血药、凉血止血药最常用。药物类别以治“瘀”、治“热”、治“风”、治“湿”、治“虚”等配伍共同治疗。7.治疗效果:患儿以中医综合疗法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32%。结论:1.儿童紫癜性肾炎好发于7~12岁,男性患儿多于女性患儿,冬春季节高发。2.呼吸道感染为儿童紫癜性肾炎的主要发病诱因。3.临床特点中临床症状表现以皮肤紫癜、关节症状、胃肠道症状、肾脏症状混合型出现比例最多,单纯肾脏症状出现比例最少。临床分型分布以血尿和蛋白尿型占比最多,肾病综合征型占比最少。患儿蛋白尿程度随着血尿程度加重而加重,且血尿阳性患儿多于蛋白尿阳性患儿。4.相关实验室检查部分能综合反映出儿童紫癜性肾炎病情程度。5.中医辨证分型实证以风热伤络证最多见,虚证脾肾阳虚证、气虚血瘀证及阴虚火旺证较少见。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分型关系为风热伤络证以孤立性血尿型与血尿和蛋白尿型多见,湿热伤络证、血热伤络证以血尿和蛋白尿型多见,脾肾阳虚证以孤立性蛋白尿型多见。6.中药使用治疗血尿和蛋白尿药物占比较多。中药分类用药以发散风寒药、清热凉血药、补气药、化瘀止血药、凉血止血药最为常用。药物类别构成以治“瘀”、治“热”、治“风”药为主,并辅以治“湿”、治“虚”药。7.我院以中医综合疗法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明显,但部分重症病例患儿仍需进一步研究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