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剂的组方规律是方剂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对某类方剂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揭示该类方剂的基本构成和组方规律,这对于指导方剂的临床运用,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为方剂组方规律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因此,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唐宋时期伤科方剂组方特点进行研究,完善伤科基础理论,以期指导临床用药。本文通过文献查阅,收集了唐宋时期的伤科方剂221首作为研究对象,并对资料加以分类。运用统计处理,对方中药物的性、味、归经、出现频率、频次、类别等进行分析;同时,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11.5对数据进行系统聚类分析。通过对唐宋时期221首方剂的多角度、多变量的统计处理,基本可以反映出唐宋时期伤科方剂的用药特点。研究发现:唐宋时期伤科用药主要为辛温的活血化瘀药和甘温、甘平的补虚药,这两大类药物构成了唐宋时期组方的基础用药。药物归经统计发现,入肝经的药物最多,其次为脾经药和肾经药。这一结果与中医的“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的基本理论相一致。唐宋时期大量应用活血化瘀药,为组方核心;这一时期伤科方剂中补虚药的使用也很频繁,主要着眼于补益气血及滋养肝肾两个方面。矿物药也占到了一定的比例,如自然铜、古铜钱、无名异、朱砂、磁石、硼砂、白矾等。唐宋时期另一用药特点就是方中配伍使用动物药,这类药的应用主要分为以下两大类:一类是根据中医“以脏补脏”的理论,采用动物骨骼。另一类为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动物药,如土鳖虫、水蛭、虻虫、龟甲、地龙、鳖甲等。可见,唐宋时期伤科方剂以辛、苦的活血化瘀药为组方核心,重视补益气血、滋养肝肾的补虚药的使用,配伍使用矿物药和动物药,并因证配伍止痛、温里、清热、解表、泻下等药物。这一用药特点可总结为唐宋时期治伤的三大法则,即活血化瘀、补益气血、滋养肝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