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检查设备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越来越多椎动脉狭窄被发现,研究表明椎动脉狭窄是引起后循环缺血的重要原因,而后循环缺血临床表现隐匿、复杂,严重时可累及生命中枢甚至死亡。因此有必要对椎动脉狭窄干预。研究发现应用最佳药物治疗症状性椎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复发后循环缺血风险仍然很高,长期预后不良。对椎动脉狭窄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因操作的复杂性和不良事件高,使得手术的实施受到很大的限制。20世纪80年代,血管内治疗因可短期迅速改善血流,缓解狭窄相关缺血症状而应用于椎动脉狭窄的治疗。血管内治疗早期使用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因血管即刻弹性回缩及再狭窄率高而应用受到限制。随后椎动脉支架成形术因其短期有效且操作相对简单而越来越多的在临床开展,但是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仍存在争议。目的:探讨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是否安全、有效。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住院的51例(颅内段8例,颅外段43例)椎动脉狭窄且行支架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以及临床及影像学随诊情况。结果:51例行椎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技术成功率100%(51/51),术前狭窄率为(83.88±10.25)%,术后即刻残留狭窄率为(12.71±5.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4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中30例(88.2%)术后30天内症状明显改善;围手术期3例(5.9%,3/51)发生脑血管相关并发症,其中颅内段狭窄支架置入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2例(25.0%,2/8),颅外段发生1例(2.3%,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临床随访42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3.0(3-50)个月。7例(16.7%,7/42)复发后循环缺血,其中2例(4.8%)为后循环卒中(1例为小卒中,1例为致残性卒中)。颅内段狭窄支架置入复发后循环缺血事件3例(42.9%,3/7),颅外段4例(11.4%,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影像学随访37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0.0(3-23)个月,10例(27.0%,10/37)出现了支架内再狭窄,其中6例(60%,6/10)为无症状性再狭窄。通过对支架内狭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再狭窄组支架直径(3.40±0.61)mm低于无再狭窄组(4.15±0.8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吸烟、支架长度因素在狭窄组与无狭窄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技术成功率高,短中期效果明显。2.与颅内段相比,颅外段椎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围手术期并发症较少,复发后循环缺血风险较低。3.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率较高,支架直径是再狭窄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