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资本市场以及公司财务理论的发展,新的金融产品不断出现,公司的融资渠道也在不断拓宽,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融资方式。可转换债券就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权益融资与债务融资的创新型衍生金融工具。由于可转换债券兼具股票和债券两者之长,具有融资规模大,融资成本低,灵活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而且可以利用财务杠杆以增加股东财富和优化企业资本结构,优点十分明显。我国证券市场一直存在着股权融资比例过高、投资品种匮乏、金融创新困难等问题,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推出和使用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但同时不应忽视的一个事实是:我国很多上市公司存在盲目融资的倾向。在很多时候,公司在制定融资决策时更多关心的是怎样在市场上圈到钱,怎样圈到更多的钱,而不是融资的必要性(是否真的缺钱?是否是为特定的、有价值的投资计划融资?)及根据公司所处的实际情况(融资环境如何?企业有何财务特质?)选择最佳的融资渠道。我国目前还处于公司转债融资发展的初级阶段,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投资者,对可转换债券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将其作为一种再融资渠道的认识之上,从92年可转换债券在市场上出现以来就与上市公司再融资渠道的拓宽紧密联系在一起,较少有人把可转换债券的出现和发展视做中国证券市场上的一种金融产品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对公司转债融资动机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不但能保护投资者利益,而且对公司完善自身资本结构也变得很重要,对于在我国证券市场上进一步推出金融衍生工具并发挥其对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的研究思路为:选择在实施增发融资和发行转债融资的上市公司作为分析样本,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转债融资公司与实施增发融资的公司在信息不对称、财务危机成本、税收负担以及公司未来成长机会四层面的特质异同,找出影响公司融资决策的主要因素,从而探索公司的转债融资动机。再在此基础上,用概率分类法把转债样本分成权益型和债务型,以了解发行不同类型转债的公司的动机。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章即导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分析了公司转债融资发展状况。结合市场数据分析国内外转债融资的发展过程、特征及现状。最后从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的变革这一角度分析我国转债市场的发展状况。
分析发现,全球三大转债市场即美国、日本和欧洲近十多年来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美国不仅是可转换债券的诞生地,而且有关可转换债券的多次创新都发生在美国,特别是近十几年来美国转债市场发展很快;日本市场1999年以后由于泡沫经济的破灭和银行坏账引起的信用问题,日本可转换债券市场的资本规模在最近几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欧洲转债市场规模逐步扩大,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到2003年,欧盟转债市场规模为日本的两倍,占全球总份额的四分之一强。对国内转债市场的分析发现了我国转债市场发展的特殊性,即可转换债券仅仅被当成自配股、增发后的又一种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工具。
第三章对转债融资进行了理论分析。一方面,分析转债融资与权益融资、债务融资的融资效应,包括稀释效应、税盾效应和综合效应,并进行比较以说明不同融资方式对公司的影响。另一方面,结合中国实际,就目前上市公司再融资主要方式(配股、增发、发行可转换债券)在融资风险、融资条件及融资成本几方面作比较分析,旨在找出和融资方式的差异所在,以便更好地剖析公司的转债融资动机。
分析发现,在对配股、增发和发行转债融资所产生的融资效应,其中在稀释效应方面:权益融资》转债融资》债券融资=0,而在税盾效应方面:债券融资》转债融资》权益融资=0。在融资条件方面,转债最严格。而在融资成本方面,转债融资成本最低。总的来说,各有优缺点。
第四章对公司转债融资动机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对国内外学者在公司转债融资动机方面的研究方法及成果作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评析,然后选择在同期间内实施增发和发行转债融资的上市公司作为分析样本,参照Lewis,Rogalski和Seward(1999、2003)的公司融资证券选择模型,将转债融资公司与实施增发的公司作Logistic回归分析,以了解公司在信息不对称、财务危机成本、税收负担以及公司未来成长机会四层面的特质异同,旨在找出公司发行转债是否是为了替代普通股融资,或者是其他原因使得公司采用转债融资这种方式,从而探索公司的转债融资动机。最后,分析转债融资公司在权益型转债与债务型转债之间的选择与公司财务特质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公司的转债融资动机。
分析发现:一、增发融资与转债融资的上市公司在信息不对称层面对公司融资决策的影响因素无显著性差异,信息不对称成本对公司的融资决策影响不大。二、财务危机层面的资产负债率和市盈率、税收负担层面的税收支出比率以及公司未来成长机会层面的权益报酬率是影响上市公司在转债融资与增发融资间做出选择的重要因素。分析发现,资产负债率、市盈率和权益报酬率越高的公司越倾向于实施增发融资,而税收支出比率越高的公司则倾向于发行转债融资。三、权益型转债样本与债务型转债样本间在信息不对称层面、财务危机层面、税收负担层面以及公司未来成长机会层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这些层面的因素都不能很好解释转债公司在权益型转债与债务型转债之间的选择。但通过对转债样本的分类我们发现,在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发行的转债中,权益型转债占了其中的75%,再次证实了我国上市公司的权益融资偏好,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并未因转债的出现而有所改变,转债实际上只是被上市公司当作一种延迟的股权融资方式。
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研究方向较新。国内对转债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定价理论上,甚至有些泛滥,几乎成为转债理论的代名词,而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公司转债融资的动机。国内虽然也有少数学者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但都停留在定性分析层面,而本文则结合公司相关财务数据对公司转债融资动机做了实证分析。虽然结论与那些通过定性分析得出的结论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但更有说服力。当然,由于能力有限,本文无论在研究思路、方法还是研究范围等方面都存在一定不足之处,笔者在第五章结论部分针对这部分不足之处提出了相关后续研究设想。